生于1938年,宜昌市夷陵区人,农民,“中国民间故事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只读过两年半书,记忆力过人,听过一遍的故事就能记下来,看过的皮影戏就会过目不忘,听过的山歌调子就会原汁原味地唱出来。刘德方除了能讲400多个民间故事外,传唱有大量的民歌、皮影戏文和丧鼓歌词,以及农村红白喜事中的“知客”和“都管”用语。经一批民间文化专家的努力,已整理出版“六书一碟”,即:故事集《野山笑林》和《野山笑林》续集,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他传唱的三峡情歌 《郞啊姐》由中国三峡出版;其传记文学《奇遇人生》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故事光碟《刘德方笑话馆》由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出版;论文集《诸家评说刘德方》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传唱的皮影戏《皮影之恋》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多家电视台为刘德方拍摄了专题片,包括山东卫视拍摄的专题片《故事家》,200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故事大王刘德方”(在十频道《人物》栏目“传承大师系列”中播出),2009年武汉市电视台拍摄的《亲吻岁月》,2011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拍摄的《远山的呼唤》等。2006年2月,夷陵区成立“刘德方民间文化研究会”,由彭明吉担任会长,已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刘德方:亲吻岁月的“中国故事家”
——三峡商报《民间文艺守望人》之三
刘德芳(又名刘德方,下同),夷陵区下堡坪乡人,被称为“中国民间故事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是国家首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百闻不如一见“中国故事家”名不虚传
夷陵区有座夷陵楼,夷陵楼有个“刘德方陈列馆”。说起刘德芳,宜昌大概无人不知,他被称为三峡地区的“活态民间文化瑰宝”,又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昨日专程赶到夷陵楼,拜访这位耄耋之年的故事家。一打照面,发现老人身材颀长,目光平和,笑意淳朴。在参观陈列馆时,刘德芳几乎没有言语。倒是“刘德芳民间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彭明吉一路向记者介绍,说起曾经有多家媒体为刘德芳拍摄人物专题片,彭明吉一时没想起来名字,这时站在记者身后的刘德芳立即补充道:“《亲吻岁月》,名字叫《亲吻岁月》。”
待到参观完毕,宾主落座,记者有意想打开老人家的话匣子,于是邀他:“给我们来段故事呗!”旁人都建议他就说近年创作的《欢迎你来到新夷陵》。记者起初尚不以为意,以为不过是段顺口溜,谁知其内容竟包含国内国外,不仅几句话勾勒出北京、武汉、宜昌的特点,更是用高度浓缩又极为生动的语言将夷陵区十多个乡镇夸了个遍,比如介绍鸦鹊岭:“鸦鹊岭是粮仓,那也是个好地方,一条铁路通心脏,旁边还有个飞机场”。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了鸦鹊岭在夷陵区的粮食地位以及交通要镇的特点。通篇下来,好几千字,刘德芳一气呵成,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匀速适中,声音清晰利落。这份敏捷的思维和惊人的记忆力,直让记者叹为观止。
记者又问他:“听说您能讲四五百个故事,还会唱好多五句子歌、薅草锣鼓,还能表演皮影戏,您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刘德芳微微一笑,一脸真诚地答:“那就看什么场合什么人来听,别个喜欢哪种,我就来哪种撒!”
一般来说,国际公认的是民间故事“百则级”传承人标准。而刘德芳口头传讲的故事近500个,除此之外,老人家脑中还存储了达百万字的情歌、薅草锣鼓、丧鼓歌词、皮影戏文及民俗用语等等。难以想象,脑中如同拥有巨大的故事数据库的刘德芳老人仅上过两年学而已。
一生命运坎坷天性乐观善用故事纾解
刘德芳一生命运多舛,他幼年丧父,11岁时就挑起生活重担。家庭出身给他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包括婚姻的不幸,年轻时他曾三次娶亲,却三次都未得团圆(晚年时迎来第四次婚姻,终得圆满)。生活似乎总在给他制造种种磨难,在他人生中有长达四十多年的岁月,被派出去修公路、修铁路、修水库、放木排、赶流桐……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儿,过的是又穷又苦的日子。
在别人眼中,他的日子苦如黄连,但刘德芳却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曾有一次,他遇到极大麻烦,生产队长担心他想不开,还专门派人看着他。刘德芳却心怀感激地说:“您放心,我是不得寻短见的,要投河我怕水冷,要上吊我怕肉疼。再怎么样,我总是要活起!”
经历许多磨难,还能这样乐观,是因为刘德芳是个善于纾解情绪的人,他排解的方式就是沉浸在各种民间故事里,拿故事来转移自己的哀伤,也拿故事里的道理劝解自己。可以说,能在民间文艺的道路上取得今天的成就,刘德芳特殊坎坷的人生经历也居一功。
“日白”也有诀窍靠天赋靠勤奋也靠为人
刘德芳生活的鄂西山区,地处巴楚文化发源地,民间流传着内容丰富的口头文学。大家在田间地头劳作间隙,或是红白喜事宴饮聚会等,相聚“日白”,也即讲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刘德芳天生记忆力好,加上热衷此道,多年下来,他记取的各种民间故事、五句子歌、皮影戏文等为数甚巨。
纵然天生记忆过人,刘德芳记故事也并非仅靠天赋,他爱揣摩,“听到好的故事,我就原原本本记下来。有些地方不好的,我就自己琢磨,给它改改,要把故事说圆。”按他自己的说法,故事要讲好,要“无杂语”,即不讲废话,当细说的要细说,当略过的要略过。这一点说来简单,到了听众那里就会见真章。刘德芳故事讲得好,就是因为他不仅口齿清晰,语句连贯,从不磕磕巴巴,而且行文有章法,没有废句,包袱抖得正合时宜。
刘德芳虽被大家称作“日白佬”,却素有急智。讲故事之前,?;崂锤黾葱说?ldquo;开门调子”(即开场白)。2011年10月15日,刘德芳应邀赴中央民族大学,出席“中国民间叙事与民间故事讲述人学术研究会”,是研讨会上特邀的唯一传承人代表??皇缴希鞒秩饲肓醯路忌咸ń补适?,他一亮相,先是自编的一段开场白:“民族大讲堂,灯光多明亮,专家满场坐,喜气又洋洋,我来讲故事,还想把歌唱,搞的不大行,大家请原谅。”充分显示出刘德芳的语言功底及表演天赋。而这份功底,与他爱揣摩、善学习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刘德芳一生坎坷,却为人淳朴,与人打交道十分小意殷勤,十里八乡的办个红白喜事,都爱请他做主持,当地人谓之“知客”、“都官”。有时邻里或亲友间有个嫌隙,也爱请他做调停。刘德芳做调停,可不是说教,他就往那儿一坐,略一寻思,一个个劝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友善邻里的故事便脱口而出,效果比村干部来劝解好得多。
刘德芳的故事里,多是劝人向善尽忠、不贪不诈的。这些故事,陪伴了他的坎坷人生,也濡养了他的为人品性。年轻时,受人欺辱,他并不记仇,别人找到他帮忙,他也慨然应诺。到了晚年,他被从民间发掘,名声大震,请他来当座上宾的多了,有的还出不菲的费用,他却说:“讲故事,要讲得好,要把心思放在故事上,图别的,图钱(都成不了)。”
传承民间文艺开班授徒声名远播
刘德芳传讲的民间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其内容可谓文武兼备,荤素搭配,俗中见雅,雅俗共赏,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近20年来,夷陵区对刘德芳文化的研究、收集和整理工作十分重视,迄今已出版刘德芳个人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及续集、《刘德芳笑话馆》、《皮影之恋》以及三峡情歌《郎啊姐》等6书一碟。
民间文艺,需要代代传承。2014年3月28日,刘德芳民间艺术研究会在他的故乡下堡坪乡,组织了“刘德芳收徒仪式”,有8名50岁以下的民间故事爱好者跪拜刘德芳为师,潜心学艺。事实上,这只是部分代表而已。这么多年来,得刘德芳亲授的徒弟少说也有一百多人,现在已经有省级非遗传承人两位,市级非遗传承人20多位。
今年,刘德芳还在三峡旅游职业学院设立了民间故事课,这同传统的“收徒”相比,又具有别样的意义,因为这是从民间走进殿堂,直接面对青年学生,传承民间文艺。我们相信,有了这样的传承与努力,民间文化必将生生不息。(原载三峡宜昌网,原标题:三峡商报《民间文艺守望人》之三,记者佘昌坤)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