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昌市作协副主席朱朝敏的脱贫攻坚纪实文学作品《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 朱朝敏 /著
该作品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宜昌市文联第五届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原名《中国故事:灯塔》),以湖北宜昌市枝江百里洲镇脱贫攻坚为背景,真实记录了12个精准扶贫的故事,展示了12种脱贫攻坚的细节,真实地再现当地的鳏寡孤独、贫困独居者、留守儿童、困难户、五?;?、孤儿、有基础疾病者当下的生活现状,呈现了这一弱势群体在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的窘迫、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思虑。此外,还生动地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生态环境、道德信仰、人性人心,呼吁社会不仅要关注贫困者的“物质脱贫”“精神脱贫”,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脱贫”,解决弱势群体的精神障碍和心理隐疾,帮助他们活出尊严。
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评价该作品时称:“《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来自精准扶贫的现场,记录了当下乡村物质和精神的深刻变化,并关注了‘贫困户’的心理状况及突围。它是2020脱贫攻坚决胜历程的如实报告,更是当下中国乡村的生存现状图景。”
图为朱朝敏在枝江百里洲扶贫走访
12个故事呈现真实现场 作家思考引发“脱贫后时代”关注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前言
镜头里的乡村叙述
文/ 朱朝敏
我的故乡百里洲,是长江中下游交汇处的一个洲岛,千年泥沙淤积而成,曾有九十九洲。时光荏苒,流水东逝,大小洲岛终又连成一个整体,耸立于江心。被水包围又临水而生,这种充满地理环境,提供了矛盾的生存哲学。它的逼仄常常反转出阔豁,它的遗世独立不经意就走出了桃源似的松散逍遥。然而,它天生闭塞保守,相比其他乡镇,物质上的贫困在所难免。但我必须一再说起它,就像说起我的母亲。
作为一名写作者,多年来,我用文字反复地叙述我的故土,以散文、小说的形式。记忆是叙述的桥梁。在记忆的干预下,“钩沉”这个动词质变出再次构建的意味。但是,真切地、忠实地记录它,记录这块土地上的人,记录他们当下的生活原态,记录他们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悲辛欢愉,却是以镜头的形式。
在四周环水的地理环境下,洲岛耸立,沙土沉淀的孤岛阡陌纵横,却是良田千顷,“桑田甘果,映江依洲”(出自郦道元《水经注》),大美而不言。它因环江堤防长74公里,合百余华里,故俗称百里洲。百里洲拥有212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41个村庄和10万有余的常住人口。这方地域,因水孤立,因水拔擢而出,“孤岛”的称谓再合适不过。
在水中央,历史的辙痕深刻而显眼,似乎注定这个地域行进缓慢,几近笨拙。但有时,又感谢它的缓慢,唯其缓慢,万物才能幸运地葆有时光之痕。
时代浪潮,堪比江水风起浪涌,席卷每个在水中央的个体的命运。曾经困守在物质旋涡里的人,如何走出困境,抖落一身水花到达彼岸?而每一个伸手拉拽他们的助力者,又是如何蹚过江流稳稳地落脚于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几百万人次的干部群众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枝江有上万名扶贫干部投身其中。而百里洲镇因为四周环水,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有6076人。脱贫攻坚战以来,百里洲镇每年减少300余名贫困人口,尤其是2017年以来,枝江市每名工作人员均对口帮扶1-5户贫困户。2019年,百里洲镇圆满完成了脱贫任务,将贫困人口数减至0。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巩固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这些年来,帮扶者和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就在他们拉手的一刻,两者便融合成一个动词:脱贫。
大家能够幸福地生活,活出尊严,是这个时代的共同课题。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突出两个中心词:课题和时代。而时代提出了“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课题,以文学的观点来概括,人活在这个世上,不仅要在物质上获得满足,精神上还要拥有价值和尊严。物质和精神,从来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而贫穷和富裕,不是两条铁轨似的简单,它们无限长,却曲曲折折地交叉贯通,再扭曲蛇状盘起。它们行进的路线总是风起波澜。在枝江市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百里洲总是走在前面,且成效显著,在2014年至2019年的5年时间里,已成功将贫困人口数减少到0,贫困发生率从8%下降到0,减贫人数和减贫幅度位居全市甚至全地区的前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聆听者、记录者,在这些角色的界定下,我遇到的人、事,不是故事传闻,而是一曲曲朴实的不屈之歌。
写下它“孤岛”的扶贫纪实文字,不如说是写下新农村的当下生活。
显然,这部有关精准扶贫的纪实作品,它是物质方面的,收入、支出、房子、家庭、身体、环境……充满了日常。但是,人之为人,又岂止……它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留守儿童、养老送终、老弱病残、人性人心……
物质贫乏的表象下,是人性人心问题,是人情世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由此,精准扶贫的国策和文学意味的叙述恰恰在这里发生了重合。
我之所以强调当下乡村问题的时代背景,用具有代表性的精准扶贫的事例,记录当下乡村的生态环境、人性人心、生存现状……旨在记录精准扶贫政策下乡村的生存现场。(有修改、删节)
“中国2000万人脱贫行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物质贫困正逐步得到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正成为扶贫难点。本部实录性报告文学,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深入真切的体验,向您呈现扶贫攻坚历史变革中那些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人间细节。读来五味杂陈,也发人深思。”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社长 杨晓升
“朱朝敏写出了扶贫之知,更写出了扶贫之行。仅仅有怜悯心与偶尔善举是不能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无数个笃实困境催生了扶贫脱贫的中国方案,朱朝敏以百里洲为例,讲出了中国的知行合一。”
——《小说月报》《散文》主编 汪惠仁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展示了一种在场的写作。朱朝敏不仅多年身处脱贫攻坚一线,更把自己的心留在了巨变中的时代现场,所以能触到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及其心跳、呼吸。从她的倾听、探究与实录中,我们更深地体认到,精神与心理意义上的“脱贫”,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活出自己的尊严。”
——《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 徐晨亮
朱朝敏
朱朝敏,七零后作家。湖北枝江人。著有散文集《循环之水》《涉江》《山野虚构》和小说集《遁走曲》《鱼尾裙》《万物无邪》。多部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上海文学》《花城》《天涯》等刊物。小说转载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有文字翻译成英语和西班牙语。作品获得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第七届湖北文学奖、第六届《芳草》文学女评委奖最佳抒情奖等。
文字:中国作家网、湖北作家网、《湖北日报》、宜昌市作协、枝江市文联等
图片:朱朝敏 编辑:冯潇
阅读延展——
朱朝敏:短篇小说《莱茵区5号》被《小说月报》2019年第5期转载
朱朝敏:荣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
朱朝敏:获《芳草》文学女评委奖
朱朝敏:荣获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