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伟
“刘鸿伟·山情水意”画展上嘉宾合影 (2015年5月6日宜昌市博物馆)
春江行舟图
依山傍水
新古典主义与宗教情怀
——关于刘鸿伟其人其画
颜铭
颀身,长面,长发,阔衣,如果再瘦一些,再老一些,就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这使得他有先秦诸子的豪侠之气,有魏晋时期的名士气,有漫漶几千年的文人士大夫气。
此人名叫刘鸿伟,三峡人氏,青年国画家。
佛道一脉,讲究的就是“修”与“炼”,这就是方法论,“修”的是“业”,也就是造化,“炼”的是“气”,也就是精神。既讲先天的慧根,又讲后天的培养。三峡是大自然山水最完美的组合,也是曾经道教盛行、佛道融会之地,生于斯长于斯的鸿伟君得三峡之灵性,寄意山水画,应该是绝佳的选择。
我喜欢读鸿伟君的画。轻狂之时读之,可以销骄躁之气;郁闷之时读之,可以散心中块垒。纵观现世之书籍绘画,满纸功利言,满鼻铜臭气,能让人平静的作品实在不多了。
我认识鸿伟君时间不长,他的师承与风格迁变无从研究。但毫无疑问,他得益传统的国画可谓多矣。举凡传统山水画里的元素,山树烟柳,古塔禅房,小桥流水,泉石芭蕉,荷池花院,人物飞鸟,等等,都有衍设。而又独出机抒,跳脱窠臼,自成一家。
18世纪中叶在欧洲曾经出现建筑装饰及绘画界的新古典主义,后来波及文学及音乐。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强调真实,强调典雅,难免泥古不化,忽视作者的情感内心。我认为中国的国画界需要更注重内质的“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千年来在技法的探索上似乎已经穷尽,用笔不慎容易贻笑他人,还是传统保险,于是不少人在传统山水上克隆空洞的风景;另一方面更多的画家在现实题材、政治题材上与时俱进,忽视了滋养中国文化千年来的水墨精神。由此造成了大多的画作形式单调,技法油滑,内容空洞。
刘鸿伟君题材传统,风格典雅,技法革新,内心丰富,堪称中国山水画的“新古典主义”。他的选材上强调山、水、房、人的和谐;传统以留白为空灵,他善于铺排而不臃肿;他在用色上避艳趋淡而又有点睛之物;他讲究景物的照应而更强调内心的意蕴……在他的笔下,画作是流动的语言:典雅而华贵,平淡而清丽,朦胧而精细,丰润而感性,浑厚而纤巧,节制而纵情,实在而虚无。
没有宗教感就没有归属感,就缺乏对生命的敬重与对未知世界的畏惧。鸿伟君是个有宗教感的人,空旷的禅房、隐在树后的道观、藏经供佛的浮屠(塔)、宽袍大袖的道人……已经成为寄寓他的宗教情怀的符号。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以儒刻行??梢钥闯鲂闹胁ɡ?,大千世界只是笔底一山一桥一塔一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山水风物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因此他的画定义为讲究意趣、关注内心的“新文人画”也不为过。而透过枯笔淡墨背后,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对存在的焦虑,对现实的困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内心的冲突与裂变,才决定了他的风格,决定了他的取舍予夺,决定了他敏感、悲悯、忧郁、超脱、强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他会走得更远。
家乡晓雾
空山新雨
清秋时节
山居图
唐人诗意
溪山清远
刘鸿伟作品欣赏
戴顺智
文人画更多的注重表现,注重作者心性的描写,绘画的目的并不在于所描写的对象,而在于缘物寄情,表达个人艺术理想,这就为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和理论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由此成为中国画传统的主流,并一脉相承延续至今。而刘鸿伟的山水画创作,就是建立在这一个背景之上的。
▲扇面 32X64cm 纸本
那画中的景象,实在而又虚灵,真实而又幻化莫测,朦朦胧胧的画面带给人无尽的遐思; 苍苍茫茫的满纸烟云让人浮想联翩。
▲《山色空濛》 68X68cm 纸本 2008年
▲《湘山天色静》 68X68cm 纸本 2007年
▲《山居图》 68X68cm 纸本 2007年
▲《春意图》 68X68cm 纸本 2007年
▲《乡野清音》 68X68cm 纸本 2007年
实景不实,意境深远;他画的都是历史古迹,但呈现给你的却是经过艺术转换的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艺术作品妙就妙在这有无之间。
▲《家山晓雾》 98X196cm 纸本 2008年
▲ 98X196cm 纸本
▲《春山云起》 98X196cm 纸本 2008年
▲《碧云苍岭》 98X196cm 纸本 2008年
每一个画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局部都是画面构成的组成部分,没有主要次要之分,有的只是黑白的分布、疏密的组织和虚实的安排。
苏东坡评唐代王维,说他诗中有画,又说他画中有诗。我看刘鸿伟的山水画也是一首首耐人细细品味的朦胧山水诗。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相关链接——
杜鸿:半透明、黄金笔法与水墨经典————刘鸿伟现代水墨画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