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萱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他拿起相机不久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出名了。他于1984年拍摄了一组名为《纤夫》的作品,对焦了长江三峡龙船河沿线上的一群深藏于高山峡谷间的“裸纤”,极具冲击感和张力的画面给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观念还很保守的时代一次震撼的冲撞,引起广泛的关注??梢运荡幽鞘逼?,肖萱安的摄影“视界”就有了“先锋”的意义,并不断延伸、发展至今,成为他创作的基因。然则,观念性的行为艺术创作总会招致各种声音,好的坏的,理解的误解的,纷至沓来,而向来沉默的肖萱安依然选择沉默以对,在他所坚持的艺术创作路上孤独前行,他曾沉寂了十几年,但他的创作却始终未曾停下过脚步。
摄影世界里的肖萱安是特立独行的,是孤言少语的,他通过行为摄影的方式诠释着他深邃、独特的观念,在摄影界独树一帜。他的观念摄影并不是空穴来风般的抽象意境,而是与一片特定的疆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三峡库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的足迹不断在三峡行进、深入,他通过敏锐的视角和具有先锋意义的行为艺术在那片在不断上演着“消融”的土地上发出叩问,在观者心中击出一声声回响。
《纤夫》:新中国第一幅裸体摄影作品
1984年仲夏,20多岁的肖萱安以长江三峡风土人情为题材,深入到位于西陵峡和巫峡之间的恩施州采风,偶然进入龙船河(今湖北巴东神农溪),有幸“撞”见了隐藏在鄂西深山的“裸纤”风景,并将此风景拍摄成照片后,在全国参展及发表。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幅国家级展览上的裸体摄影作品《纤夫》。
1984年摄
沿渡河村处于重山包围之中,对外唯一的交通道是村子前的一条弯曲的河流,这就是发源于神农架的龙船河。沿渡河及上游村落居民的生活物资都只能从水道上运输过来。神农溪水深不足,激流险滩多且深浅不一,素有“一里三湾,湾湾见滩”之说,纤夫的职业由此而生。纤夫整天泡在江水中,穿着衣服工作不方便,因为当时的衣服都是自家织的土布,一旦沾水,就容易贴在身上,将皮肤磨破,所以只能裸体拉纤。
1985年摄
船到沿渡河村则止,纤夫们从船上拉出长长的纤绳,熟练地套上肩头,撑蒿人站在船尾,用碗口粗的竹篙撑在船尾。随着“嗨—嗨—”的号子声响起,纤夫们开始拉着船逆流向上,撑篙人一弯一弹地掌握着船的方向,船慢慢地移动了。船底硌着河底的鹅卵石,咯咯作响。纤夫们埋头拉纤,双脚紧紧地蹬着水底的鹅卵石,一步步埋头前进,阳光晒在他们黝黑的肩头、背上和光溜溜的屁股上,折射出金色的油光,折射着劳动之美,力量之美,肌肤健硕之美。
1986年摄
肖萱安当时拍摄了一百多张,他从中精心挑选了一张,取名《纤夫》,怀着兴奋的心情将其冲印了十多张,分别投递到多家报刊和影展,但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所投稿件皆石沉大海。历经波折,后来通过湖北省群艺馆吴志坚老师,《纤夫》被引荐到杨绍明、鲍昆、王文澜、王志平等一批在摄影界具有影响的著名摄影家手中。同年,《纤夫》出现在他们策展的《十年一瞬间》影展之上,肖萱安作为摄影作者,也被邀请到现场,在新闻发布会上,肖萱安介绍了《纤夫》的拍摄过程。也正是有了这个影展的肯定,才有了建国以来第一张人体摄影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上的公开展出。
不经意间,《纤夫》一炮走红?!妒暌凰布洹酚罢股?,《纤夫》赢得了太多的目光,而后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影展也展出了《纤夫》,1986年《大众摄影》杂志以全页篇幅刊发了这幅作品,并配了专业评论。此后一年多时间里,《纤夫》被全国多家报刊及专业摄影杂志转发。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摄影家协会编撰了一部反映中国摄影50年的专辑,肖萱安的《纤夫》作为新中国第一张人体摄影作品被入选其中。
1987年摄
后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以拉纤谋生的裸纤逐渐消失,拉纤也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新项目。2005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神农溪风景区20公里的溪流变成美丽的平湖,裸体拉纤的浅滩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三峡纤夫也随之消失,永远遗留在了历史的长卷里。
1988年摄
《读报》与《156水位线下的风景》
《读报》创作于2006年至2015年间,不同的画面里是异常冷静的他在不同的背景中手持着燃烧中的报纸,画面的紧迫感与肖萱安的面无表情形成极大的反差,而画面里的景观、风物与人物的连结也颇有深意,这一切的元素构成了肖萱安的观念符号,表达了他对于当下环境与生态之间的深刻认识,并将其情感带入到符号中。
肖萱安所提供的一系列以“读报”命名的姿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读图时代”的一个典型象征:在他的镜头当中,阅读的对象不再是文字,承载文字的报纸甚至需要被焚毁,正在被焚毁。燃烧中的报纸,其熊熊火光,并不带给读报的人危险,相反,却带给照片以外的观众近在眉睫的紧迫感。观众的注意力最终将由那些斑斓的全景,无论是破旧的房屋,或者是迷惘的江岸,还是荒乱的储藏间。面目不清的个人手举燃烧中的报纸,将人们的注意力招引到自己的面前。
“读报”姿态逆反了词源意义上的阅读,这一逆反为姿态存在的背景赋予了意义。凌乱的荒野,与荒野毫无文脉关系的个人,数次介入被遗弃的与落寞的空间,构成现实的拼贴,先于拍摄所形成的关系。“读报”的人在“读报”系列中公然背离了他们手中之物对他们最基本的期待,报纸在燃烧中完成物理形态的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转换过程中,这些面目不清的人,成为最密切的当事人。
以火光替代目光,以报纸最后的形态替代其被传播的期待,“读报”在系列图片中成为一个几乎可以被忽略的行为。以不同姿态手握燃烧报纸的人,仿佛一枚印章在背景里敲击过的痕迹,成为不能构成风景的场景当中闪亮的标记,成为镜头聚焦的对象或参照。无论是正在阅读还是在焚毁,读报人占据了他所在的空间。在逐渐远离的观看中,人们仍然可以发现,在火中终结的阅读正在现实中回返。
面对三峡纷乱复杂的现实,肖萱安没有慌乱,那么,他有了此间罕见的理性,在他眼里,只有块状的固化的构成,情节、情感看似不见。这反而是坚决的、有力的视觉文本,一张图片,可以像狭路相逢一般,彼此无可逃避,只能冷冷对峙。他拍出了“我”与世界的各自的姿态。他的极简,背后是相当的丰富,他的沉默,其实是强硬的发言,他的理性,其下有最大的情感。最好的作品,是含蓄的,最大的抒情,是不抒情。伤心到深处的人,是无泪的。所谓景观摄影,在此略有发展。
《156水位线下的风景》是肖萱安关于三峡系列的另一种表达。面对三峡的变迁,宜昌摄影家肖萱安保持了罕见的理性。在他眼里,只有块状的固化的构成,情节、情感看似不见。这反而是坚决的、有力的视觉文本,一张图片,可以像狭路相逢一般,彼此无可逃避,只能冷冷对峙。他拍出了“我”与世界的各自的姿态。(注:156水位线是三峡库区蓄水中期,在2003年4月后蓄水到135米,水库水平面与水库下游江平面的落差将达到65米左右;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12个区县。2006年达到156米,2009年达到175米。三峡库区移民总人数共113万人。)
肖萱安作品的极简,背后是相当的丰富,他的沉默,其实是强硬的发言,他的理性,其下有最大的情感。好的作品都是含蓄的,最大的抒情,是不抒情。伤心到深处的人没有泪。
“高峡出平湖”的实现,对三峡地区而言不啻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摄影师们的拍摄初衷也或多或少与此有关。其中,生活在长江边的肖萱安对三峡的关注最为持久,他用镜头见证了三峡巨变的各个阶段。
在他的三峡系列作品中,还混搭有行为、装置等不同的表现手法。《156水位线下的风景》在表达上相对比较平实,风格稳健沉郁。当你把作者的其他三峡系列作品一并找来品味,从纵深上更容易体会作者拍照时的心境。
《消失的佛像》与《哀嚎罗汉》
肖萱安始终行走在观念与纪实之间,他的摄影作品有三个突出的元素,分别是观念、纪实、行为艺术,这三者相互渗透,环环相扣,分别在其代表作《读报》、《消失的佛像》、《156水位线下的风景》,以及《哀嚎罗汉》等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消失的佛像》中,肖萱安用一年多的时间,持续的记录了三峡库区重庆云阳县双江镇下岩寺(三峡工程三期全淹对象)中的佛像被逐渐上升的江水所淹没的全过程,并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出一个动态化、连续性的影像视角,震撼的画面触动人心,用肖萱安的一句话足以贴切的表达——“我们失去的,比想象中更多”。
下岩寺原址为三峡工程三期全淹对象,2005年我曾去下岩寺拍摄过。2006年三峡水位从135米涨到了156米时,下岩寺也就消失了。该寺淹没期间,我记录了佛像消失的全过程。这些图片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去拍摄。2006年10月8日我没吃早饭就去了下岩寺,今天佛像将要最后消失了,这几天下大雨,水位升的很快,中午佛像全部进入水中。佛呀!功德无量,今天,圆寂升天。我想我也该离开云阳告别下岩寺了。就匆匆去了故陵古镇……(肖萱安语)
《消失的佛像》似乎是一个意外。2009年,肖萱安在汶川大地震后一年去到灾区,偶然在几个百年寺庙的废墟里看到了惨遭地震破坏的八百罗汉,倒塌、残缺的雕像所保留着的安详神态以及周围的静谧,都存在于灾难留下的巨大伤痕中,更具有象征的意义,而肖萱安则通过精妙的构图和光线运用,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具有精神力量的画面,创作出《哀嚎罗汉》,传达出“只可意会”的心境。
很多人初看肖萱安的作品后会觉得晦涩难懂,不明其意,而在久看、细读后却会感到一种发人深省的力度,可以说,他的作品像他一样,沉默,却极具内在的力量。
肖萱安,现为宜昌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部分获奖和荣誉有——
2014年,《156水位三峡逝去的风景》20幅作品在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展获最佳摄影师提名奖
2012年,《消失的佛像》在西双版纳国际摄影节上获最佳摄影师大奖
2012年,《谁的房间》(与颜长江合作)参加连州国际摄影节展
2012年,在大理国际摄影节展上获“十佳先锋摄影师”奖
2011年,《归山》(与颜长江合作)获连州国际摄影节展获评委会特别奖
2009年,《读报》参加连州国际摄影节展
2008年,在湖北省艺术馆参加《媒介的方式》摄影艺术系列展,共30幅被艺术馆收藏
2006年,《纡夫》、《远祖》、《束缚与运动》参加 “摄影中国”——中国摄影50年展览
2006年,《三峡移民档案》、《祭》(现场装置摄影)参加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04年,《湖北秭归旧屋靖拆现场的工人午餐饭盒》、《重庆奉节三峡工程蓄水前最大一次清库行动》参加《中国人本》摄影展,并为被中国广东美术馆收藏
2003年,《彝族最后一个奴隶主的葬礼》系列获第四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传统礼仪类文献奖
1988年,《束缚与运动》获全国“艰巨历程”公开赛最佳构思奖
1988年,《生命之火》参展中国现代摄影88展
1986年,《远祖》获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最佳构思奖
1986年,《纡夫》作为新中国建国后第一幅人体作品发表参展“十年一舜间”影展
1986年,《纡夫》参展“上海第一届国际摄影展”
?。ū炯柿咸峁?nbsp; 图/肖萱安 文/孙荣刚、颜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