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寒
郭寒,1967年出生,湖北长阳人,土家族。曾任宜昌市作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清江水电文学队伍领军人物。
先后主持创办创作在全国水电行业有影响的刊物、著作、电影《清江文汇》《文化清江》《清江壮歌》《清江畅想曲》等。个人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清江放排人》,散文集《目击清江》《逝水无声》《给灵魂休个假》等。
郭寒散文集《逝水无声》获第八届湖北产(行)业文艺楚天文学作品一等奖(2011年)
《逝水无声》2008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18.5万字,分为青葱无影、清江无形、行者无疆、大地无言、生命无痕5个板块。评论说,“这本书与其说是散文集,不如说是一个男人的成长史。故而不媚俗,不矫情,不呻吟,不炫耀文字技巧,优美而不耽美,素净而不洁癖。捧读在手,你会看到一棵树成长的历史,会重温一盏香茗冲泡的艰辛,会欣然一个陶品焙烧的流程。”(《中国电力报》2009年12月29日《一个人的河流》)。
郭寒散文集《得闲》(2021年出版)
《得闲》是郭寒继《目击清江》《逝水无声》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散文力作。该部随笔散文集分为“闲游、闲读、闲情、闲话”四部分,共61篇?!兜孟小肥堑贝朔刑谏畹耐蓟?,更是情感与思想交织的弧光。其文字性情,其文风不羁,思想的火花,思辨的光芒,在网络倾轧的时代,难能可贵,是一份有益的“经济营养餐”。
心灵究竟有几层?
——郭寒散文随笔集《得闲》之心理学分析
文/ 桑大鹏 刘文馨
柏拉图在阐述其“理想国”蓝图时,曾把人的心智分为情感、意志、理性三层,认为不同的人其心理结构中总有其中的某层占主导,由此决定了其心理、性格、命运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地位,他并据此将人们分为劳动者、武士、统治者,对此三类人应该施以不同的教化:劳动者为欲所使,一辈子奔走于衣食之需,应施以音乐教化,特别是颂神乐和英雄赞美乐,使其情感因陶冶而净化,为国家提供资生之具;武士可教以体育和数学,强化其保卫国家的意志;统治者则醉心于哲学,用哲学理性统治国家,好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所谓“理想国”就是三类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的国度。
康德将人的心智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层,此三层各有其内在规定的先验范畴,感性先天具有时空范畴,将万物感知为具有时间、空间性特征的纯粹经验材料,知性用内在的统合性为此经验材料赋予规律和条理性,理性用先天具有的四大类十二范畴(质:肯定、否定、不定;量:全称、特称、单称;关系:直言、假言、选言;模态:实然、或然、必然)将此统合材料进一步精细化,三者共同协作达到了对世界的深度认知,因此所谓外物不过是人的内在先验范畴投射的结果,故此“人为万物立法”。
中国自孔子“食色、性也”的肯定人欲以来,经数千年实践,又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悟性说,形成了对人类心智的全面认知:欲望、情感、意志、理性、悟性。欲望(财、色、名、食、睡)属于本能;情感是基于欲望的共享之心;意志体现为我执(个体的我与类化的我);理性就是在客观的二元对立中主体凭自身清醒的意志作出思维、推理、判断与选择的精神能力;悟性是不经过逻辑之思对对象本质的直接抵达与领悟。五种精神能力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完整心智。一般人如果不是天赋异禀或经过特殊训练,很难具备通透的悟性。而如果经历异于常人或教育的残缺,往往又在其余四种中或有不足。因此,虽或为人,健全的心智、灵魂仍然是极为稀有的。
读宜昌作家郭寒的散文随笔集《得闲》,常常心中生疑:人的心灵究竟有多少层次,而能灵动如斯,感应万端?乃至千幻并作,花烂映发?这不能不激起了笔者一探究竟的兴趣。
一 感知方向与认知圈层
文集名曰《得闲》,记载作家工作之余闲处所得,闲游、闲读、闲情、闲话。生而有闲,心态才能充分展放,故“闲”是生命的完全放松与率性状态,是真性情的流露状态。读者可从中体悟闲游时的精神徜徉,闲读时的思力所致,闲情的脱缚无羁,闲言的情理万彰。闲,是生命、生活向读者赤裸裸的呈现。
《得闲》首先向读者展示的是闲游,游遍全球列国万邦,闲游显示了时空的延展以及精神的舒展与成长?!断杏蚊拦凡涣弑誓疃瓤逃×巳虻谝怀洞蠊纳剿宋?、蓝天白云、水坝峡谷,以及科教文明,此中有对美国自然生态一任天然的倾慕,有对耶鲁哈佛人文水准的向往,有对美国市民急人所急、毫无心机的教养的赞叹?!杜υ甲钫鸷澄业囊荒弧烦嗣栊磁υ枷挛缛缦绾拥呐懿饺肆鳎乇鸺窍铝苏飧龀鞘械靥钠瓢埽?ldquo;它的陈旧,令人难以置信,永远是轰轰隆隆,摇摇晃晃,破破烂烂,臭气哄哄……一股尿骚味”。
综观美利坚游记,可使人联想到清末国内首次睁眼看世界的知识精英的一些域外记游。如容闳《西学东渐记》,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等。与此诸多大师比较,由于他们深受数千年农耕文明宗法伦理的熏陶,在坚船利炮中感受国破家亡、社稷丘墟后亲眼目击强大工业文明时的讶异与自卑不同,作者则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心境中,打量超一流强国的优势与不足,此中流露的是“应然如是”的欣赏,更是毫无心理膈应的“平视”,和国运重来的自信。一定意义上讲,读者甚至可将这两种心理视作一个种族百年命运翻覆的精神隐喻。
携着这种“平视”的信心,作者其余域外之旅,相继描写了埃及、日本、越南、柬埔寨等地的人文风貌。其中埃及是与中华文明同样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作者用系列“一半……一半”的表达式,描写了一个交织着古老与现代、渐行于历史深处的文明背影,留下了打量某种文明余晖的目光;而对于曾经是中华藩属国的日本、越南等地,作者也不吝赞美之词,这是发乎本然的称许与赏识,是文化信心的流露。在吴哥窟记游中,作者感叹:“吴哥的老,是死过了,再拉回,体验一次东阳间窥见阴间里的往生模样;吴哥的老,是割肉刮骨,熬干最后一滴生命汁液,依然露出让人心痛的微笑;吴哥的老,是教人如何通透,平静,隐忍,不争,不怒;吴哥的老,是让人明白没什么可以抗住自然,抗住时光,石头可以侵蚀为粉,人只是一缕青烟。”显然,某种文明的旧影让作者目击的不仅仅是物之垂老的印记,吴哥窟古老的文明古迹启动了作者对某种心像的领悟。
作者国内域内记游中,充满了对河山地理、民风民情悉心深微的刻画?;蚨蕴êA桨睹袂椴钜斓母兄?ldquo;一切都很明显,一道海峡,这边只是差时间,那边却迷失了方向”;或对贡嘎独腿游客的注目:“记得问及他为什么要来贡嘎,他有些禅意的回答:是让自己休息一下。下一步,还回去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峰。‘有些山,适合灵魂小憩。’他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或对葛洲坝大坝重量的体认:“葛洲坝之重,重在中国人精神不怂。重在它是中国的水电炼炉。重在它是设计布局的天工巧夺。重在它让宜昌城市升级”?;蛘驹谌看蟀又聘叩慊婆Q疑?,放思其历经数千年存废而瞥见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背影,等等,不一而足。
综观文本描写的域外与本土记游,其感知所涉既有上国仰望,又有文化比伦,既有文明幽思,又有民情之议,不仅发掘山川地理的人文精神,而且目击某种文明旧影影影绰绰的历史心像,更有国运翻覆的隐喻描摹。大体而言,列国记游是游冶于宏观时空的宏大叙事,基于此,其间以“个我”感受为出发点,走向对“类我”的建构,亦即,文本显示了一种不断突破自我而深入体认历史、文明、民族、国家的精神印记和情怀。
二 赋神于物
文本在多重感知中显示从个我走向类我的认知方向,显然并非只是呈现一种简单的静态心理结构,而是显示了一种能动的、动态的心理运动进程,此一进程在延展中天然具备了赋神于物的能力。
神,显然是属于主体的,主体赋神于对象,使对象具备了主体的生命情态,此种情态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类将物写出人的性格:“清江源自湖北西部的最后一道屏障——齐岳山麓一个叫龙洞沟的涌泉,一路跌落伏流,劈山闯峡,沉潭滑滩,一念凶险,一念秀美。清江流走的两岸,除源头地带的利中平原,其余全部在武陵山峡谷里,遍布崖壁、石林、天坑、地缝、洼地、漏斗、溶洞、盲谷、暗河。少见民居,有则藏在云雾里,偶有田地,多是挂在坡岸上……江水暴涨暴跌,乖戾无常……这样的清江,流淌了万千年”。
此种描写承继一般游记通常的理路:赋物以灵。既写出清江发于泉洞,汇集众流、一路跌宕奔涌、冲荡不息、峥嵘万状的生长形态,但是显然,于此“物”的生长中又被注入了凶险、秀美、内敛的隐藏,以及映光袒露等种种“属人”的性格情态,非可一言以尽。种种情态得之于人,寓之于物,是“物”向人的生成。
另有一类是被事件激活某种情绪化认知,事件因而成为主体情态的寓言:“有时,文学想不幽怨还身不由己。主干道上的高楼大厦是别人,文学只是小巷里的青砖瓦屋。瓦屋固然可以固守清贫,但高耸云天的玻璃幕墙反射过来的光污染,也会搅皱那份孤寂与平静。你青砖屋瓦自我欣赏的沧桑、劲道、醇厚、深刻,别人也可感知为陈旧、固执、寡淡、小众,然后,喷你一脸唾沫星子……它只是一杯茶,你用来细细品味其中的三分苦涩七分清香,别人咕隆咕隆一口,清香过那腐臭的大嘴,然后啊呸一声吐掉。”
这是另一种赋神于物的别样形态:叙写自己对文学的独特认知。此类认知在《闲读》中所在多有,表达作为独处者的独特感悟,是某种心境的借物显化。按作者所述,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某种精神性的东西已渐行渐远,作为承载了一个种族数千年心理迭变的文学已愈益小众化,而与文学深刻感通的心灵却被时代投以异样的目光,因而此种独特的心灵也就愈益孤独。如此说来,孤独居然成为主体与文学往来的独得之秘,是主体自我体认的借物以寓,“物”(文学)至此被赋予了某种独特深刻的心灵品质。
还有一类,关涉于物的行为举止而体现主体徜徉于物的自在逍遥:“摄影发上烧后,只要不出差,每到周四,就踮起脚尖眺望周末的天气。随之就有远远近近的谋划。这个季节,千山万壑,层林尽染:天高野旷,秋风瑟瑟。有一年的这个季节,我从湘西凤凰回来,自己开车,特意走来凤、鹤峰、五峰线路,两峰交界处的那个秋色,铺了一山山,一弯弯,一钩沟,红葡萄般浓酽,至今回味都咽口水”。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有别于前两类赋神形式的另外样式,主体徜徉于物之上,逍遥自在的心态既由物而来,又回归于物。一方面将自然的形貌尽收眼底——“千山万壑,天高野旷”,体现某种高蹈俯瞰、御风而行的流动心性,另一方面又显示情由物生——“层林尽染,秋风瑟瑟”,秋意的繁荣与萧瑟一时间弥漫心怀,主体注神于物,但与此同时,“神”又由物生,“神”往还于物我之间,磅礴万物,互渗而互生。如此,一种弥漫于天地间的“神”统御了物我,二者互相向对方演化,验证了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最高领悟。
三 心灵涌生
能够对于天地大美具有深刻领悟的心灵绝不是单一的,其间一定具备繁密的层次,只有心灵的各要素之间深度关联,才能互相影响,从而在整体上显示一种心灵结构的能动效应。前述感知方向的多样化,认知上突破个我而走向类我的精神成长以及赋神于物的效验等等都是此种心灵丰富性的实证。在显示这一切效应之后,读者在文本中终于目击了此种心灵的最高表现:自主涌生。
“涌生”意味着精神性的东西向物的演化,意味着主体内世界外化于物,使物成为主体的镜像,是比赋神于物更趋内化的心像重构。当然,通观文本,心灵涌生其实显示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此种渐进过程从情感的对流开始:“用20年时间感悟出来的爱,是什么样的爱?是赌命越狱,是泰然自若;是把一湖寡淡无情的水一滴滴分解出世间绝顶甘醇;是淡泊尘世的一杯冰激凌一个挽手一次共进早餐。20年时间坚守的爱,是什么样的爱?是维系踉跄生活的唯一信念;是百折不挠的隐忍与优雅;是古稀面颊上的一抹红晕;是爱到极处的错乱与失忆……”
这段文字来自于文本的《闲读》,叙述作者阅读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心中所感。小说描写特殊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的惨淡遭际。毫无疑问,人物命运触动了作为读者的作者,心怀悲悯的作者与人物遭际发生对流,感同身受的悲悯之情涌出心灵的地表沛然难御,无数底层生活与命运的经验篡集,故有如此浩叹。以要言之,“对流”激活了心灵结构的能动性。
心灵与对象对流之后就是情意的凝聚:“真的细碎如粉尘,纯净如砂糖。我突然觉得,这多像你这18年的日子啊,一口口饭一勺勺水地喂养,一厘米一公斤地长高长重;一次次拌跤一次次翻窗地行走,一次次撒野一次次叛逆地成长……每一粒沙子,既是你18年里每一个时光切片,也是父母每一滴心血每一缕情思。你用一个瓶子,装下了你的18年。我当即决定:我要把这一瓶沙封存、收藏。养育你18年,它是你全部的童真、稚气、乖巧、淘气、聪慧、野性……在一个父亲眼里,这18年再惊涛骇浪也是滑过手指缝的细碎,再惊世骇俗也是风雨与共的纯净。若干年后,当你额头光鲜不再,将如何回味”?
文字出自《十八岁的沙》。父亲看到儿子长大远行,并从大西北带回一瓶沙,父亲有感于儿子的成长和独立,因有满腹情意发生,此种情意凝聚于儿子成长的艰辛,点点滴滴的回忆激活了古典传统的伦理之情与放手放心的欣慰之意。这是一种特殊的视角:站在养育子女的视角回望生命成长之不易,以及看着子女终于走向自由独立的欣喜之心,凸显了伦理的情意价值,而这已不仅仅是物我对流的精神建构方式,文本将所有伦理之思巧妙地凝聚于儿子从大西北带回的“沙”,寓言式地作出情意发舒,是心灵涌生于物的独特形式。
心灵凝聚于物的结果必然是重构:“一个乡下女人,挑着两副担子,慢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样的女人,一辈子很苦很累,也很甜很值。因为,她的苦和累,被她儿子记着,也被儿子言传身教,当另一个人的父亲。而这一切的传承,即便在千里之外,母亲是知道的,她看见了,听见了,感知到了……”
文本历叙母爱,叙述主体成长中体验到的母亲养育之恩。叙述自己在贫困中长大,受母亲言传身教最终获得伦常的滋养而成长。自己再次成为文化伦理的人格符号,延续文化流脉。此与前述父亲欣赏儿子的成长正好采取了相反的视角,恩养与报恩主题流注其中。不同的是,文本是站在养儿育女“亲历者”的立场反观母恩伦理,表达一种感同身受和心有所寄的安慰,是站在人我同一的视角展开言路。因而,读者不妨视之为心灵、情意的重构。
能够重构的心灵必能自主涌生,显示心灵的本来情态:“我看见了灿烂的雪和笑意盈盈的阳光在原野上纠缠。2010年7月我曾目击过大草原那世间最纯净的碧波荡漾……2007年某个冬夜,在五台山,等候斋饭,体验到了寒冬对身体的穿越,南方人过冬的一切装备那时不堪一击。刺痛后感到刺激,有种自虐的快感……自虐让人清醒。人很多时候被生活折腾得麻木而懈怠,温水被煮,疼痛的感觉已经退化。自虐或许让知觉触觉变灵敏一些。疼痛也畅快……自虐可以释放。我总相信,生命体中之毒素、恶因子的释放,自虐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它大于哭泣、呐喊、咆哮,小于自残、自闭、斗殴,远远小于吸毒、杀人、放火,恶能释放了,生命体趋于平静”。
可以看出,这是灵魂本身赤裸裸的呈现,是心灵的自主涌生。心灵以自虐的方式感知自身的存在,这是灵魂的自我运演、自主运作。正是以此方式,心灵才能释放一切压力而归于平静,重回灵魂的自在状态。因而,读者不妨将“看见了灿烂的雪和笑意盈盈的阳光在原野上纠缠”视作心灵的本身演现、本色表演,是心灵自主涌生、借物以寓的动态符号。
余思
读《得闲》,你可目击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在心态完全放松状态之下的灵魂演现,此中既有传统士大夫“独善其身”的快意自得之姿,又有现代知识分子放眼全球的博大视野和知识架构,更有心灵自主涌现、借物以寓的动态生成。心灵在欲望、情感、意志、理性、悟性之间自由驰骋,完整表现了某种能够感应并建构万物的灵动心智。
细读文本,可以大致勾画出作者的成长轨迹并把握心灵层次叠压层累的过往经历。作者出生于鄂东贫寒之家,幼年丧父,母亲当爹当娘拉扯一家子女长大,久处底层的境遇培育了作者决然出离困顿的意志,母亲合于传统伦常的言传身教不仅强化了此种意志,更赋予作者将欲望与情感驱入伦理方向的致思力,个我与类我得到了伦理的整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训练为作者带来汉语悟性和感知,点滴生活、周游列国又使此种悟性感知得到了载体,此种感知是作者面对万物而自由放思的悟性基?。还ぷ饔谒缙笠?、踏勘江河事业,又为作者灌注了某种天人合一、物我转换的哲学思考。因而,作者心灵层次的累进性养成其实与其生活经历、生命旅程一体相关。作者以弱龄时代试图走出困境、突破自我的意志为起点,下而驱遣欲望与情感进入伦理范畴,上而训致理性,培育诗性感知而来的悟性。欲望、情感、意志、理性、悟性一体完备。心灵既有入世的职场自我价值实现,又有出世的高蹈逍遥淡然,乃至心灵的自主幻生,是传统士大夫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趣味的有机统一。
应该说明的是,《得闲》也有不如意处:列国游记文献呈现过多。如《入埃及记》所涉埃及的历史文化部分流于历史文献的梳理,而忽略了在埃及现代语境中发生对历史底蕴的当下感悟,是对悟性的闲置。
但个别瑕疵终不能掩盖心智的致密丰富与浑整统一。
?。ㄉ4笈?,湖北公安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与佛学研究。刘文馨,湖北恩施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20级研究生,文艺学专业。)
阅读延展——
郭寒 《入埃及记》——开罗:一半是情怀,一半是灰土
郭寒 《入埃及记》——亚历山大:一半是传奇,一半是风情
郭寒 《入埃及记》——赫尔格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
郭寒 《入埃及记》——卢克索:一半是鬼神,一半是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