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这是北宋文坛“天花板”苏轼先生的《六幺令·天中节》。读罢此作,我不仅喟然长叹。作为“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大家,苏东坡先生那是怎样一个“落笔皆超逸绝尘”的潇洒呀?及至千年之后的当下,那些心中有梦想的才子佳人、俊男靓女们,只要说到苏东坡,那也一定是个心旷神怡、眉飞色舞的神态。然,将端阳、屈原与东坡先生牵连在一起,则东坡先生就成为了另外一个别样的苏东坡,但屈原还是那个“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三闾大夫。这,就是在端阳里,屈原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的伟力所在。
两千多年来,屈原一直在国人追思的路上。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屈原已经远去了,然而他的高尚品格、不屈精神并没有烟消云散,屈子的名字与他的不朽诗篇,连同爱国主义豪情、浪漫主义情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越发地灿烂,璀璨夺目熠熠闪光。屈子的灵魂没有消失,一天也没有。千百年来,每逢端午时节,屈原就会从宇宙的另一方起步,在清香的粽叶中踏浪而来,回访故园,足迹踏遍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
2023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癸卯端阳,在屈原大夫殉国2300周年的日子里,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一场端午特别节目大型交响诗作品《碧水长歌颂端阳》,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宜昌市联手推出。整台节目以屈原故里为中心舞台,以端午源流为历史背景,用“三个浪漫因子”(浪漫的三峡美景、浪漫的长江游轮、浪漫的诗歌长河),演绎出了中华民族刻骨铭心、千古不灭的“两种追求”(“美政理想”和“家国情怀”),这种追求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这种追求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接近、越来越清晰。
这台节目的策划与导播团队,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大胆创新,他们采用“朗诵+交响乐”的方式串联整场晚会。晚会用交响乐演奏和演员朗诵中国历代名篇的方式作为节目串联,同时以长江游轮行进路线为视角全景式展现长江两岸风情。外拍画面与舞台现场天然切换、优势互补、交相辉映,并将乐平里的气场、屈原祠的庄严、“山随平野尽”的豁达、三峡夜色的妩媚、“山平水阔大城浮”的豪迈,进行了酣畅淋漓、恣意妄为的渲染。本场晚会通过歌曲、舞蹈、杂技、戏曲、走秀、朗诵、交响乐、民乐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和科技手段,整体服务于晚会的鲜明主题与艺术效果。那就是对端午文化的最美感受和对中华文化的最深自信。
2009年9月30日,经过漫长而又艰难的申报历程,“中国端午节”,新添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业已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端午节,这个民间节日已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标志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供人类享受;成为外界认识中华历史的一个窗口。
端午时节,我们继续读着《离骚》;书卷之中,屈原永远在向我们走来。
?。ㄗ髡呦狄瞬形囊掌缆奂倚岢N窀敝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