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洲作品《屈原颂》 (布面油画 240cm×680cm)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轮回的存在,是一个必然的永恒命题。财富、理想,秩序、反动,崇敬、鄙夷,成功、挫败,喜悦、失落等等,几乎毫不例外地嵌入了人际交往、经济运行、社会生活、科技活动、艺术创造的所有时空领域。
今年是壬寅年。记得是在12年前的庚寅立秋那日,我为爱子举办了一个场面壮观的谢师宴。在那个宴会上,著名书法家周德聪先生有个精彩发言。德聪先生诙谐地讲,山河能考上中央美院,首先得归功于力人优良的遗传基因。这话虽是笑话,但细想想,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一个人、一个家族喜欢什么,是有“群落”效应的。我家上溯数辈,先辈多爱好艺术,均不善官场、商旅之道,这有事实为证。家族如此,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艺术群落不也情同此理么?
在那年国庆期间,宜昌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三峡画院 · 十人油画风景写生展”。这场展览的主题名曰:“边走边画”。那次十人联展,既是对十名画家的艺术实力与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在世人面前对宜昌城市艺术魅力的一次激情释放,更是自屈原以降,历代文人雅士在三峡宜昌,留下文脉得以传承的现实反映。
油画艺术传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仅仅才有100多年的时间。只是一个世纪的艺术移植,这种西洋人最先尝试的艺术形式就和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紧紧地融为一体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离不开山川河流风景的滋润,画家的创作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离不开美术展览的推动,民众艺术修养的提升也必须借助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熏陶和影响。那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可谓当下宜昌美术界具有领军意义的中坚力量。时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的田亚洲教授,就是其中的参展艺术家重要代表之一。
当年,我在评价田亚洲先生的艺术作品时,用了这样一个小标题:“宜昌学院派风景油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田亚洲先生出生于湖北枝江。应该说,他的家乡除了长江、沙滩、江堤、河渠、麦田,再就没有别的什么风景了。田亚洲先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研修油画,后到美国U T DALLAS艺术与人文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大学美术教师,同时又是一位勤奋、智慧的艺术家。近些年来,他先后在《中国油画》《文艺研究》《美苑》《美术观察》《美术向导》《美术天地》等全国知名艺术专业期刊多次发表绘画作品和理论文章。其作品《白桦树林》被编入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2010年9月,应北京时代美术馆邀请,在该馆举办了名为《造化——田亚洲油画展》的个人作品展览。2011年6月,在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会议中心举办了名为《INK&ACRYLIC》的个人画展。
按照世俗的标准,田亚洲的故乡是没有什么风景的。在亚洲的故土,找遍方圆百十公里,也找不到一座相对高度在二、三十公尺之间的所谓“山峰”。我的解读,这也许正是亚洲迷上风景油画的真正动力所在。亚洲的作品《麦田后的老屋》可以为证。其实,画面里的麦田,麦田后的老屋都是亚洲的,但老屋背靠着的大山却不是亚洲的。亚洲把他乡的大山移植过来,形成了他心目中的风景,这也许就是画家的真实想法?;械拇笊揭蝗缰泄笮挝淖掷锏?ldquo;山”字,顶天立地、卓尔不凡。天空、大山、麦田,分别以不同的色彩与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样的视觉冲击力,给予人们强烈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亚洲的风景油画已孕育多年,加上他有供职于高校艺术院系这样良好的艺术实践场地,相信不要太久,亚洲又会给我们带来更美的艺术风景。
这是当年我对艺术家田亚洲先生及其作品的文化解读。12年,一个小轮回过去了。就在近期,在宜昌三峡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里,田亚洲先生耗费他的心血与学养,完成了一幅巨型新作《屈原颂》(240x680cm)的创作。《屈原颂》,她以一种视觉艺术的表现方式,将宜昌的历史文化地标屈原精神,展现在了世界和人类的眼前。正是这幅作品,彻底颠覆了我对作为油画家的田亚洲“艺术历史方位”的刻板认知和思维定势。
田亚洲先生告诉我,2021年7月,当他接受创作任务时,第一感觉就是:《屈原》!那时的田亚洲的内心,既是神圣的又是忐忑的。从古至今,喜爱屈原的艺术家、以“屈原”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但作为宜昌本土人,田亚洲又是有“主场”心理优势的。屈原的出生地和亚洲的出生地,一个是秭归,一个是枝江,都在湖北宜昌辖区,并且屈原当年重要社会政治舞台也正在现在的枝江一带。田亚洲出生成长的这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屈原一生深深的足迹。对屈原文化这种特殊的情感,坚定了田亚洲投身于这幅作品创作的坚定信心。
三峡大学的校训“求索”,就是从屈原诗篇《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炼而出的。“求索”是屈原精神高度凝练的直接表达。在三峡大学校园里,也随处可见屈原文化的存在,比如“求索”溪、“九章”桥、“天问”石、“九歌”合唱团、“橘颂”音乐厅等等。这些生活元素反复呈现,给田亚洲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料。
艺术营养不等于艺术作品本身。屈原,是一座伟大的思想宝库,是一个灿烂的文化丰碑,是一条永恒的艺术长河。但要把精神的高度转换成视觉的深度,还必须找到转换的方式和语言。为了消除认知的浅薄、实践的粗陋,能够画出理想中的屈原,田亚洲先生做足了案前功课。他组建了一个《屈原》专题研究团队,广泛搜集资料、细心研读著作,认真分析前人优秀画作、不断凝练屈原精神内核。
对屈原形象的建构研究,主要依据只能是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研究者的文章。人们以此来揣度屈原、认识屈原。有关屈原形象建构,虽然学术界存在不同的杂音,但屈原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家这三个判断已成基本共识。作为艺术“思想者”的田亚洲反问自己:我是否要在我的作品里强化这种判断呢?
屈原的作品很多,纪念屈原和研究屈原的文献更多,要想读全、读透,即使是专门的研究者,恐怕穷其一生也难于企及。田亚洲试图从他认同的研究者的文章里,去感知屈原的形象和气质。从更多的文献里,去验证世人已作出的关于屈原的判断。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从屈原原作中,去领悟他的风骨和精神。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是必须要读的;历代画家关于屈原的画作是必须参考的;有关春秋战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可以参考的。不搞清楚屈原的精神内核,想画好《屈原》是妄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概念在思绪中跳来跳去:皇族、官员、诗人;华贵、放逐、浪漫;悲苦、悲哀、悲壮!如何筛???选来选去,田亚洲发现,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没有作为贵族的屈原,也没有作为官员的屈原,唯有作为诗人的屈原。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一种跨越2000多年的心灵感应。这个重大“发现”,成为了奠定田亚洲创作理念的第一块基石。
面对历代浩如烟海的艺术前辈关于屈原形象的高山之作,田亚洲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和雷同恐惧。怎么办?反复思考,只有一个方案,那就是用具象的语言表现出抽象的意味,最终达到意象的结果。具象的屈原是一个谎言,抽象的屈原才是真实。田亚洲对自己几个月的思考进行了认真梳理:因为我们心中的屈原,原本就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真实的人,他代表了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田亚洲画《屈原》,秉持了一种近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原则立场和艺术态度?!独肷А贰毒鸥琛贰短煳省氛凵涑龅拇丛炝?、想象力、思考力,足够印证屈原的伟大。在田亚洲的心目中,屈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座文化的丰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才华横溢、赋予创造、天性浪漫、品质高洁、热爱生活、坚定执着……田亚洲反对把屈原画成面容憔悴,甚至披头散发的形象。着力渲染屈原的悲苦,无疑是在用世俗的怜悯之心,观照圣人凤凰涅槃的历程。田亚洲认为,屈原的贵族身份、屈原的官职变迁,最终的投江殉国等等,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做历史观察。屈原性格上的孤傲和倔强、意志品质上的坚定与执着、人生境遇的窘迫和苦难,或许是真实的,但这些特质丝毫不会减弱屈原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反而这些情绪的描绘会造成观者对屈原的“误读”,会毁损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光辉。一个艺术的屈原形象,会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也正是我们在经历了多少个“历史轮回”后,再次聚焦屈原、寻找新的文化动力的逻辑所在。
屈原之后的人文知识分子,皆以屈原为楷模。甚至有时候,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也会因为自己身上依然依附着屈原的某些品质,而以此为荣。由此可见,屈原并没有死去,“屈原精神”依然永驻人间。居于这样一种认知,田亚洲要画一个永远活着的、时时闪耀着人性本色、诗性光辉的屈原——一位伟大的诗人、艺术家、思想者。这,成为了田亚洲创作美术作品《屈原》的基本立场和第一出发点。
基于以上立场,田亚洲开始建构属于他自己的《屈原》?;婊怯赡谌莺托问焦钩傻模乇鹗抢诽獠牡拿獯醋?。怎么驾驭2米4高×6米8长的巨幅画面?深思熟虑之后,田亚洲最终决定,还是以独幅画的形式来构思画面。
田亚洲在自己的脑海为这幅作品建立了4个维度:屈原形象——人神同体,场景营造——天地合一,艺术氛围——星河灿烂,画面气质——神秘浪漫而生机勃勃。他凝视着眼前的画具和画材,在寻思,如果通过自己的这双手,把它们组合成了这样的视角图案,并且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作品就成功了。
关于屈原形象。田亚洲想要塑造的,也就是画面的主体形象,一定要是一个概念化的、神性化的屈原。虽然屈原一生苦难,但精神层面上的屈原从来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在刻画人物时,田亚洲“让”屈原抬起了“高昂的头颅”,他摒弃了历史长河中屈原“低头寻咏”的形象定势,“捕捉”到了屈原仰天苍穹,傲然屹立的“神”来之势。高洁的花瓣漂浮在他的周身,屈原如天神一般凝视远方……。田亚洲汪洋恣肆且惜墨如金,将写意精神挥洒到极致,他不拘泥于对屈原形象的细节刻画,而着重于对屈原整体艺术形象气质的渲染与表达。其目的是,不希望观者去细究屈原的“物质性”的形象,比如他的五官比例、皮肤质感、服装样式等等,其良苦用心在于,籍此引导观者避实就虚地去感受屈原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内涵。
关于场景营造。在三峡大学与田亚洲先生一同供职多年的艺术批评家、书法艺术家王祖龙教授,对于田亚洲的油画风景作品有过非常精准的评价:“多年来的写生教学和写生实践,使田亚洲积累了丰富的对景作画的经验,他笔下的许多风景都是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一笔在手,适意挥彩走色,务求准确概括、很少润笔重塑。他的色彩定调准确,画面饱满通透,运笔干净洒脱,笔触随机生发,这些都完美地表现了瞬间激情。观其画作,格局大,气息畅,画面舒展而不空虚,形象结实而无堆砌,笔触泼辣而松活,色块明快而豪放,完全是心境敞开之后的自由抒写与释放。这种激情驱遣之下的挥洒并没有消解油性颜料色质的浑厚与稠密,他的风景画作始终保持着画笔挥运所产生的色块、笔触的特殊美感和肌理效果。他特别珍视观照物象过程中自然而生又不复再生的瞬间感受,不停玩味于忘我状态下那些偶然出现的笔触和思绪,任凭心灵之流在旷野中自由流淌。在他的笔下,线与色块、形与无形、写实与抽象相互交织,由此可以看出他着眼于物象而又超越物象的心境。”田亚洲多年来的油画创作实践,形成了他那具有“田氏风格”的绘画语言。这种艺术风格,在《屈原》的创作过程中,也产生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在营造作品场景时,田亚洲基于香草美人的寓意,营造了一个虚幻空间,他希望这个背景既象山川大地又像浩瀚的星空。这样表达的目的,是想营造一个巨大的、能够容纳屈原神一般存在的“场”。人类文明,星汉灿烂,屈原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星。观摩田亚洲的作品,其视觉效果在“无限接近”着这样的艺术理想。
关于艺术氛围。在画面背景里,为了体现出一种神秘浪漫的艺术氛围,田亚洲进行了精心设计,他将养育屈原的楚地山川和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碎片图形嵌入其中。如果你懂屈原就可以从画作中的山石、云气中幻化出具体的对象来,如果你不懂屈原或者不懂绘画者的心声,也会通过这些碎片激发想象,引发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屈原并传递屈原精神。在作品中,田亚洲铺排了一些显性的辅助性形象,比如金乌(象征太阳和力量)、凤凰(代表楚文化)、龙(隐喻端午祭祀)、后羿射日(隐喻斗争精神)、山鬼、湘君、湘夫人、天问、东皇太一、云中君(象征屈原蓬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体现浪漫主义思想)?;婊褂幸恍┮缘母ㄖ孕蜗?,几乎涵盖《离骚》、《橘颂》、《九歌》、《天问》中多数形象,这是留给观者领悟和想象的部分。凤凰和后羿与屈原没有直接的关联,田亚洲别出心裁,将其搬到画面里。凤乃楚之图腾,后羿射日是中国古典神话。后羿射日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一个太阳的至高地位,后羿在此出现是隐喻屈原在楚文化中具有太阳般的意义,以此体现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屈原诗歌常用的比兴手法。简单地图释也好,生硬地罗列也罢,田亚洲将这些图像铺排在美术作品《屈原》里,是一种寓意,也是画面的一个延伸想象的引导。
田亚洲与《屈原颂》,创作中?! ?/p>
2021年10月,田亚洲正式开始制作关于屈原的大型画作。面对巨大的亚麻布,他静静地坐在工作室,看了一整天才动笔。他兴奋地把扫把、刷子、刮刀、滚筒、吹风机以及大小不同的画笔和丙烯摆在工作台上,调配了6桶不同倾向的灰色。首先,他用扫把在画布上皴擦第一遍稀薄的暖灰,等色彩干透,在暖灰色的底子上,再选择绿灰营造大色调,大板刷肆意干擦,似是而非的痕迹为下一步的刻画预留了众多的趣味空间。三峡、汨罗江、云气等与屈原密切相关的场景很快就呈现出来,大氛围仅仅只用了一天半时间,一气呵成。流淌的暖灰与干涩的冷灰色斑,形成了莫名的趣味痕迹。两遍铺色之后,田亚洲就预感到这将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画作,具有挑战性。接下来,就是塑造屈原的主体形象及其周边隐藏的辅助性形象的处理。因为了然于心,没用多少工夫,一个“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大夫形象就跃然布上。田亚洲造成了他心中敬仰多年的一尊“神”。
因为有多年来的油画山水“技术”洗练,在画面艺术氛围渲染的技术法则运用方面,田亚洲没有丝毫胆怯。他不希望这件作品有太明确的物理空间和现实的物质感。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控制“空间、体积、质感、量感、透视、解剖以及比例”等绘画要素,在画面的全面介入是有难度的。因为那些元素往往是画家炫耀技巧的惯性语言,克制惯性是有困难的。另外,过度弱化那些技巧性表达可能会导致画面的苍白无力。点、线、面、黑、白、灰、色彩、肌理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词汇,对于小型作品来说,一不留神,就会暴露出绘画者的短板。田亚洲独辟蹊径,只选择“点”这个最小的词汇来塑造心目中的《屈原》。因为在虽然巨大但也有限的画面上,营造浩瀚、博大的气势,“点”无疑是最恰当的语言。面对浩瀚的宇宙,人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屈原也不例外。只不过,这个空间里的屈原是尘埃的引领者??梢运担庖彩乔寺饕迨址ǘ蕴镅侵藁婊际醯钠舴?。大量灰色的运用,也是处于这样的考虑。真实的色彩很容易把人带入现实之中,田亚洲筛选六种灰色,并以青铜绿锈为主调,就是想制造与现实的距离感。他用既熟悉又陌生的色彩感,把人带入虚空的境界,以突显屈原的“神性”?;娴氖导什僮鳎谒囊饬现?。最后形成的画面艺术效果,使得田亚洲的作品《屈原颂》成为了一件真正有灵魂的美术精品。
仿佛就与艺术家袁运生在上个世纪1970年代末,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大型壁画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一样,田亚洲先生大型美术作品《屈原颂》的横空问世,也为三峡宜昌地域美术创作进程,立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艺术标杆。田亚洲用他的心血之作《屈原颂》,变革了他自己醉心多年的风景油画世界,涅槃了他不断自我超越的艺术追求与艺术格局。田亚洲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阔,这有他的内在逻辑。亚洲的外在形象,给人看上去颇有一种“西部牛仔”的浪漫味道,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是虚怀若谷、谦卑含容、悲天悯人的。这正好和那些人一“阔”脸就变的“成功者”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德艺双馨,方得始终。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值盛年的艺术家田亚洲,在明天,定会给我们创造出更多新的惊喜与盛宴。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艺家简介——
田亚洲
1963年出生,湖北枝江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研修油画,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艺术与人文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宜昌市委会委员、民进三峡大学支部主委,宜昌市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民盟中央美术院宜昌分院副院长。现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力人
力人,本名杨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巴楚文人》、杂文集《力人茶坊》和中篇小说《牛年的爱情》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