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 文艺协会 > 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
2018年3月12日,湖北省文联“宜昌文艺评论”调研座谈会在三峡大学举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吴卫华代表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助推文艺繁荣发展”为题向省文联调研组进行了专题汇报。报告全文如下:
宜昌是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以屈原故里、大三峡、清江流域和沮漳流域为四大载体,上古楚文化、巴文化、大川文化,在这里交融光大,积淀深厚。自屈原之后,宜昌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名家写下了不少吟诵三峡、宜昌、屈原的华美篇章。“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宜昌形成了厚重而多元的文化特色。今天的宜昌是湖北省唯一国家环境?;つ7冻鞘?/a>,同时享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钢琴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诗歌之城等美誉,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三连冠。宜昌依长江而建,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仅次于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宜昌也是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国家重要战略设施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1998年12月8日,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成立。协会是由宜昌市文艺评论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文艺评论工作的相关单位自愿组成,旨在团结和凝聚宜昌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培养文艺评论人才,繁荣发展宜昌文艺评论事业。协会是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全市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接受宜昌市文联的指导。为了与国家、省级协会保持一致,2016年11月30,经宜昌市文联党组批准,依照协会章程规定的法定程序,更名为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并在宜昌市民政局进行了社团登记。
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12年4月15日召开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协会理事会和主席团;协会主席团成员12人,理事41人,有会员102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吴卫华教授当选为协会主席,杨力、陈胜乐、刘月新、桑大鹏、邓新华、周兆祥、罗海东、陈文武、陈宇京、何秀峰、李沂等11人当选为副主席,副主席杨力兼任秘书长。第四届协会理事会任期已到,根据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党组的统一部署和协会章程规定,协会第五次会员大会正在筹备过程之中,近期将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协会理事会和主席团。
近三年来,宜昌市财政从本级预算中,每年给市文联下属各协会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2016年以前,我们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经费开支实行报账制,每年到市文联财务在2万元的额度以内据实报销;2017年开始,协会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并在银行开设了对公账户,市文联财务将2万元工作经费拨到了协会账户,由协会按照规定支出,并接受财政、审计、文联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 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协会理事会
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成立于1998年12月8日。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理事会、主席团,散文作家、评论家李华章当选为首任主席,杨尚聘、张国春、张泽勇、陈胜乐、周德聪、金道行、姚永标、徐为民当选为副主席,陈胜乐兼任秘书长,吕志青为副秘书长。
在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后的四年时间里,全市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者取得了很多可喜可嘉的成果。这些成果的问世,极大地鼓舞了文艺队伍的士气,初步扭转了宜昌文艺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刘不朽的“三峡探奥”系列文章,是我市在三峡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杨尚聘的“夷陵贬官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陈宏灿、张泽勇、吴强、韩永强、胡世全、吕志青、杜鸿、温新阶、周立荣、张永久、甘茂华、吴绪久等人的文学评论不断创新。符号的杂文理论渐成风格。白晓萍的《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金奖(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陈胜乐、姚永标的论文获湖北省政府文艺论文奖。李华章、陈胜乐的散文理论研究成果载入《中国散文史》。力人《巴楚文人》一书的问世,引起宜昌文坛广泛关注和争议。以胡绍华、王作新、张道葵、金道行、胡德才、刘月新等为代表的三峡大学“理论方阵”的文艺理论教学研究佳构迭出。除此以外,王作栋的民俗研究,周德聪的书法理论研究,徐为民的摄影理论研究,来层林的奇石美学研究,杨世灿、郑务本的杨守敬研究,何鸿森、徐荣耀等人的曲艺理论研究,林永仁、冯万林、彭万廷、屈定富、杨行正等人的巴楚文化研究,王庆源、赵方等人的三峡民间音乐研究,高应勤的考古文化研究,曾继全的嫘祖文化研究,张国春、段德新的戏剧理论研究,以及李云贵的汉语史、训诂学及《诗经》语言、句法研究等,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三、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协会理事会
2002年6月6日,宜昌市第二届文代会召开。在文代会期间,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嵋樾薷牧诵嵴鲁?,选举产生了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团。李华章、陆先荣、金道行被推举为名誉主席。杨尚聘当选为宜昌市第二届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胡绍华、陈胜乐、何秀峰、袁国新(元辰)、吴强、夏澍耘当选为副主席,杨力(力人)为秘书长。周德聪、胡德才、徐为民、姚永标、张国春、胡旭、韩永强、谭传树、刘玉泉、刘月新、王广宜、李才俊、肖峰、李云贵、高秉喜、宋发洪、高登元、杨尚梅、刘永炳、刘克梁、刘学雄、徐旭当选为理事。协会有会员72名(其中省级会员8名、市级会员64名),协会囊括了全市文学、美术、书法、影视、音乐、戏曲、民俗、收藏等诸多门类的理论专业人才。
新的一届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会成立后,提出了“通过文艺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文艺创作出新”的协会工作思路。具体来讲,主要内容如下:
1、巩固三个阵地
几十年来,《宜昌日报》“西陵峡”文艺副刊一直是宜昌文艺家成长的基地和摇篮?;粕?、习久兰、鄢国培、映泉、刘德培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艺家都是从“西陵峡”开始扬帆的。协会主席团提出,今后的“西陵峡”文艺副刊不仅要推介文艺作品,还要多做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要将《宜昌日报》“西陵峡”副刊作为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峡大学是我市惟一的省属综合性大学。该校有较强的文艺理论研究实力。三峡大学要在繁荣我市文艺理论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这个阵地今后要充分发挥作用,要将学问做到校门以外,不仅仅要研究教学理论,还要研究宜昌的文艺创作理论。
第三个阵地是文化行政系统的群众文化阵地。宜昌市群艺馆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2、形成三个特色
《宜昌日报》包括《三峡文化》杂志,要形成宜昌作家作品研究特色。初步设想,在《宜昌日报》“西陵峡”副刊开辟具有权威性的“夷陵文坛”评论专栏,以此为载体,长期系统地评介宜昌的文艺作品。通过这个专栏,一是进一步提高本地作家和作品的知名度,二是促进作品质量不断登上新台阶。设在宜昌日报社的《三峡文化》杂志是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会刊。要充分发挥《三峡文化》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成批推出有创作实力和潜力的“宜昌作家群”、“宜昌艺术家群”。使之成为宜昌文艺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摇篮。
三峡大学要形成地方文艺理论创新特色。如果说《宜昌日报》的文艺理论工作重在“实战研究”,那么三峡大学的主攻方向则应放在“理论深度”方面。三峡大学有强大的文艺理论研究“方阵”,人才济济。宜昌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文艺“矿藏”,三峡大学的责任应该是将这些“矿藏”探掘出来,并加以提炼升华。可以考虑,由三峡大学对宜昌的某一位或某一批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或者就某一项工程或某一个事件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课题,逐一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件件厚重的理论研究成果。
宜昌群艺馆是普及群众文化的第一线,应该成为研究社会文化理论工作的排头兵。文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应该在群众文化研究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宜昌的巴山舞,既是一件民间文化精品,又是我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一个文化品牌。挖掘、整理这些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群文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未来五年,协会要进一步强化此项工作。
3、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理论与创作的结合。理论创新离开了创作实践就失去了意义。未来五年,市文艺理论家协会要加强与文联所属其他文艺家协会的协作与配合。通过加强联系,及时沟通信息,以便更准确地掌握我市文艺创作动态。在吃透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把握住全市文艺创作的大局,为科学预见和调整文艺创作态势打下基础。二是专家与群众的结合。繁荣宜昌的文艺理论事业,不是仅靠几个文艺理论家或专业文艺理论工作者就可以做好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永远植根于民族民间,文艺理论也不例外。今后要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群众中有识之士的作用,通过集中大家的共同智慧,进一步推动我市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事业的发展。三是长期与短期的结合。推动我市文艺理论的发展,既要有五年中长期的计划目标,也应有年度工作要点。只有长期目标,没有短期目标,是空谈;只有短期安排,没有长远打算,是盲干。二者关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未来五年,本协会力争推出几套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丛书)。
4、实现三大效果
培养理论人才。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在宜昌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文艺理论队伍。力争出现3至5位在全省有相当影响的、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理论人才。
推动文艺创作。理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未来五年,我市的文艺理论工作者要有重点地跟踪研究宜昌的作家作品,力争每一个门类的艺术作品走向全国时,都有配套的理论成果结伴而行。
把握文艺方向。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一样,其产生过程也是一个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过程。文艺理论研究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第二届理事会产生后不久,协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牵头与市作协、宜昌日报、三峡晚报联合举办了蒋杏长篇小说《走进夏天》研讨会。
2004年1月13日,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召开了2003年年会。杨尚聘主席主持会议,市文联领导陈宏灿、王作栋及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李华章、胡绍华、陈胜乐、何秀峰、袁国新、吴强、夏澍耘、杨力出席了会议?;嵋槎?003年度的全市的文艺理论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成绩包括:三峡大学“三峡文化研究丛书”出版;我市作者在本地报刊及全国报刊发表了一批文艺评论文章,出版了一本文化研究论著《巴楚文化源流》(彭万廷主编)会议对新年度的文艺理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04年是我市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迈出较大步伐的一年。主要工作成绩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在《宜昌日报》“西陵峡”文艺副刊开设了“文艺评论”专栏。全年发稿10余期,加大了对本地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的关注和评介力度。二是召开了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座谈会。该书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和我市作家胡世全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后来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三是组织我市部分作家、评论家对《三峡文化研究丛书》进行了研读,并撰写了一批评论文章,陆续在有关媒体刊发。四是于2004年7月26日举行了冯绪旋《三峡小移民》出版座谈会,并撰写了一批评论文章。五是参与举办了马宁摄影作品荣获金像奖提名奖座谈会。六是参与了“宜昌文化丛书”的编辑工作。
2005年,市文艺理论家协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广泛举办和参与社会文艺理论与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扩大协会社会影响,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创作繁荣。当年,协会主要做了以下实事:在《宜昌日报》“西陵峡”副刊继续开设“文艺评论”专栏,全年发稿20多篇,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地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的关注和评介力度;1月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徐培初长篇小说《欲海泅》出版座谈会;3月与中国铁通公司宜昌分公司、车溪风景区联办了“宜昌文坛首届网络笔会”,将文艺理论及文艺评论工作推向了网络领域;5月在东山开发区召开了胡祖义长篇小说《马殇》研讨会;8月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刘小平报告文学《好人李广佳》出版座谈会;9月与宜昌日报社联合主办了曾亚平长篇小说《躁动的乡村》出版座谈会,并在宜昌日报“西陵峡”副刊推出了评论专版;参与编辑的“宜昌文化丛书”正式出版;12月与有关单位在宜都大宋山风景区联办了周宏诗集《爱情花园》首发式座谈会。
进入2006年以后,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加强与三峡日报社等媒体的合作,继续努力推动文艺理论研讨活动,先后于3月25日在枝江市举行了张同作品《E—mail里的乡愁》首发式;于5月13日-14日在秭归召开了“激情九畹溪”宜昌市首届散文研讨会,并就谭岩、陈钢、秦晓梅、朱朝敏的散文创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于5月27日在夷陵区贵苑山庄举行了《三峡日报》“都市解密”座谈会;于5月28日在国际大酒店参与主办了“邓宜平法制随笔集《律师手记》研讨会”,并在《三峡日报》推出了评论专辑。
三、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届协会理事会
2007年,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依照协会章程,进行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杨尚聘同志连任协会主席。在第三届理事会任职的五年时间里,协会主席团带领全体理事、会员,在上级组织的指导下,克服种种困难,紧紧围绕“四个一批”和“四三二”工作框架,着力巩固四个阵地,努力形成三个特色,全力达到两个效果,广泛深入开展文艺理论创作,立足服务文艺人才,服务文艺创作,服务文艺品牌,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一是一批文艺理论作品获奖。先后有边利丰的《长阳南曲词“雅化”特征刍议》获湖北文艺论文奖二等奖。陈宇京的《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反文化”现象思考及对策》获湖北文艺论文奖三等奖。张玉玲的《从“反传统”到“返传统”——论中国现代舞之“传统”走向》获湖北文艺论文奖三等奖。王祖龙的《礼仪中楚美术及其审美解读》获湖北文艺论文奖优秀奖。并依托《三峡文化》、《三峡日报》和《三峡晚报》开设了“文艺家评论”专栏和文艺评论版块,先后推出胡杉杉诗集、曹宗国长篇小说、彭绪洛少儿文学、张道清影视创作等一大批文艺家80多期评论专题,涉及文艺家达100多人。
二是一批具有史料价值的文艺史论出版。胡德才教授主编出版的《三峡文学史》,市文化局袁在平等人主编出版的《宜昌文化志》,夷陵区李西学主编出版的《夷陵文化志》等一批重量级史料集成之作,整体介绍了我市文艺家的创作成果情况,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史价值。与此同时,刘德方民间艺术研究会主编出版了《诸家评说刘德方》,秭归谭家斌创作出版了《屈原文化研究》;夷陵区元辰创作出版了《文学现场批评》等多部文艺评论专著;甘茂华主编推出了《甘茂华文学档案》等一批文艺理论专著。
三是一批重要文艺评论文章发表。除了在本土的新闻媒体上大量刊发文艺评论之外,我市还有一大批文艺评论家在全国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大量文艺评论作品。李雪梅《对存在的诗性沉思——论吕志青的小说创作》、张志忠《铭记战争,警钟长鸣——读长篇小说〈石牌保卫战〉》分别在《文艺报》上发表;罗义华评论《后位写作,性及有关伦理叙事》、殷恕忠的硕士论文《杜鸿小说创作论》、范晨玉硕士论文《杜鸿小说的女性主义立场及极限伦理叙事》分别在《文艺新观察》发表;杜鸿的《论峡江号子的源流及艺术特色》、书画评论《为当代人造像,等待未来醒来》、文学评论《心灵与故园孕育的甘泉》分别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名家典藏》等刊物上发表。当然,因为信息统计渠道没能建立,还有大量发表作品没能统计上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信息畅通共享机制。
四是举办了一批文艺研讨活动。先后举办了田晖东长篇小说《没有彼岸的桥》研讨会,《名人与宜昌》丛书首发式和《都市解密》百期座谈会;举办了胡世全长篇报告文学《药道》、陈京玺《品读宜昌书家》、王玲儿长篇报告文学《梦想启示录》、胡佑祥《百名人名藏头诗》、《品生录》首发式暨研讨会、《巴山旧事》及网络小说研讨会,吴绪久报告文学《洒爱大渡河》等一系列文艺理论研讨会。
五是达到了“四三二”工作目标。即:巩固了四个阵地。我们在《三峡日报》开设 “文艺评论”专栏。利用协会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三峡大学文学院的文艺理论优势,提升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档次。利用《三峡文化》杂志平台,大力发掘我市历史文化遗产、发现我市文艺人才、推介我市文化艺术成果。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更多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文艺理论活动。形成了三个特色?!度咳毡ā?、《三峡文化》杂志,形成了宜昌作家作品研究特色。设在三峡日报社的《三峡文化》杂志是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会刊。我们以此为载体,成批推出了有创作实力和潜力的“宜昌作家群”、“宜昌艺术家群”。三峡大学形成了地方文艺理论创新特色。三峡大学有着强大的文艺理论研究“方阵”。我们以三峡大学文艺理论人才为主体,启动了对宜昌某一位或某一批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或者就某一项工程或某一个事件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课题,逐一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件件理论研究成果。宜昌群艺馆和宜昌艺研所是文艺理论普及与发展的第一线,我们努力推动使其成为研究社会文化理论的排头兵。达到了二个效果。一方面培养理论人才。五年来,我们先后选送杨力、秦晓梅、马桂兰等两批10人参加了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的文艺理论高级研修班和湖北作协组织的作家高级研修班。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目前,在宜昌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文艺理论队伍,出现数位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文艺理论人才。另一面方,大力推动了文艺创作。五年来,我们既力争使文艺理论研究走在我市文艺创作的前面,争取对我市的文艺创作活动产生正面的、前瞻性的引导与指导作用;同时,我市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还重点地跟踪研究宜昌的作家作品,努力做到每一个门类的艺术作品走向全国时,都有配套的理论研究成果结伴而行。
四、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届协会理事会
2012年4月15日,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协会理事会和主席团。协会主席: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吴卫华,副主席:杨力、陈胜乐、刘月新、桑大鹏、邓新华、周兆祥、罗海东、陈文武、陈宇京、何秀峰、李沂等11人,杨力兼任秘书长;协会主席团成员12人,理事41人,有会员102人。
近五年协会开展的重要活动和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关详细情况见附件2014-2017年各个年度的协会大事记及成果一览表)
五、协会工作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是文艺批评工作尚未跟上与创作实践的步伐。宜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是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中国诗歌学会在宜首次设立并颁发以屈原命名的国家级诗歌大——“中国屈原诗歌奖”。宜昌也是湖北市州中唯一举办艺术节的城市,首届艺术节创于2014年,成为年度宜昌文艺的盛事。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一系列舞台文艺活动、书画作品交流、文艺产品互动等活动和广场舞大赛、诗歌朗诵等群众文化活动一起,使宜昌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近年来,宜昌创作的文艺精品颇丰,文学作品获得了包括“骏马奖” “湖北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闻一多诗歌奖”“冰心散文奖” “银河奖” “中国当代散文奖”等在内的大奖,歌曲《巴土恋歌》《江河恋》等11件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表演唱《敲起琴鼓劲逮逮》《土家撒叶儿嗬》等15件作品斩获全国群星奖。35集大型抗战史诗大剧《宜昌保卫战》自登陆央视,赢得广泛关注。与本地创作的繁荣相比,文艺批评活动却显得较为沉寂,也未能跟上创作的步伐。文艺研究普遍偏向理论性,属于学术研究范畴的多,批评实践缺少对地方创作实践的关注。
二是文艺批评队伍不强,缺乏文艺评论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文艺批评对批评人才的要求高。真正的批评,是一种有创造力和解释力的批评,是在解读作家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作相比,从事文艺批评需要批评者不仅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学科背景,对社会生活变动和时代精神的敏感性,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需要专业的理论素养,而这种素养需要长时间训练,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存在着较高的门槛,也使很多人敬而远之、视为畏途。
文艺批评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与文艺研究机构、学术单位。宜昌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少,人文学科的研究平台有限,专业人才队伍不足,领军人物匮乏,文艺批评人才凝聚与发展存在较大困难。三峡大学目前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其中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与文艺批评相关的研究人员,但无论是从人才的数量还是影响力来看都差强人意。
三是文艺评论工作内生动力不足,文艺评论精品力作不多。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在不断加剧的影响,文艺的价值与作用未能受到应有重视,甚至自身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追逐流行、追赶时尚中,走向见利忘义,趋于低俗媚俗,使艺术品应有的审美追求与精神追求被忽略、被淡化,文艺生态遭到了破坏。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一样都遭遇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批评心态的浮躁,以及批评主体空心化严重、内生动力普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另外,毋庸讳言,关注本土、当下的文艺问题和由此撰写的文章,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评估制度中,普遍评价较低,这些成果很难进入核心期刊、转载和引用的数据管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写作者晋职晋级和各种利益分配。投入精力大,发表出版难,考核评价低,利益分配少,难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是影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研究人员从事文艺评论研究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外部主要原因,使很多文艺批评者特别是业余从事文艺批评的人员改弦易辙或放弃批评工作。
近些年宜昌的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研究呈现出了不断发展的态势,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但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扛鼎之作”,也鲜见在全国有影响力批评家,反映和探讨我市文艺创作整体精神风貌和文艺特质的成果尚未出现。某些批评时常流于自说自话,难以对创作产生指导作用,亦不能对审美接受进行有效的引导。
四是文艺批评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视,资助扶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是文艺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文艺的发展,也有利于批评家和艺术家共同成长。好的文艺批评,不仅体现为对创作的肯定和激励,也体现为对创作的警醒与引导,还体现为批评家和艺术家之间就创作技巧的深入探讨,以及精神的对接和心灵的碰撞。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重创作轻批评、评论成果不受重视的现象,文艺批评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对文艺评论多采取过分实用主义的态度。在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文艺创作组织生产部门眼里,创作才是文学艺术的主体,而评论是创作附庸;创作参与者众,而评论写作者却人丁寥落;创作在包括评奖、晋级等方面普遍受到重视,而评论基本被忽略不计。宜昌市目前每年拿出500万元,进行文艺精品创作的生产扶持。2017年,宜昌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共申报102件,扶持的类别几乎都是创作类的,最终获批35件,扶持资金318万元。文学批评尚未成为支持体系的组成部分,得到的扶持资金极其少见。缺乏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精品生产扶持机制,必然导致人们开展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的积极性受挫。经费的拮据,激励机制的匮乏,不仅使批评队伍的培训、自身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也使本地一些优秀的作品面世以后,往往无法得到有组织的宣传与批评推介,常常处于“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窘境,难以得到社会的关注,并在省内外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总之,文艺批评的困境与失语,肇源于社会环境、评价机制等各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是外在的文学艺术生态对批评主体的影响,制约着文艺评论发展和文艺繁荣。当然,缺乏促进文艺理论精品生产的创作机制,缺乏灵活有效的文艺理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缺乏规范与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更是制约宜昌文艺批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的重要原因所在。应该看到,文艺批评是基于文艺作品本身以及时代文学思潮而进行的客观公允的评价和定位,批评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艺术史上的价值与评价,更承载着社会的责任与历史的使命。文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寂寞”的事业,既难以“图名”,也难以“获利”,需要批评主体拥有广阔的视野和人文情怀,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文艺现象、引领文艺思潮、评价文艺作品,实现科学理论指导与崇高艺术追求的高度统一。从而来彰显宜昌文艺评论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六,未来努力的方向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协会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在省文联党组、市委宣传部、文联党组的领导下,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实践中,着力推出内容积极向上、见解深刻鲜明、富有说服力的理论评论成果。
1、着力服务文艺创作,致力于良好的批评生态建设。
关注创作动态和思潮变化,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度进入文艺现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没有文艺评论家的参与是不完整的。无论是从作家作品的推介镂析,还是从作家作品两个效益的发挥,都离不开文艺评论家的积极参与与辛勤劳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传统文化美学中吸引精华,从外界评论资源中西学中用,从丰富的作家作品中催生灵感,及时全面地发现新思想、新观点、新流派,新动向,把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当成文艺评论的首要资源,不断推出具有独具自身个性和多门类的文艺批评成果。
2、着力服务文化品牌和“青年文艺百人工程”建设,致力于文艺精品生产。
宜昌是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的策源地,通过这项工程建设,以县市区为载体,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文艺品牌成果。与此同时,市文联又将在市属协会中,全面推行“一会一品”工程。文艺评论家协会将推行“主席团分工负责,各位理事分兵把块”工作运行机制,将品牌与项目与岗位紧密捆绑,责任到人。同时配合全市“青年文艺百人工程”建设工作,实现重点文艺新人“一对一”、“点对点”跟踪联系制度。随时掌握新人的创作新成果、新动向,及时进行作品研究与评论,建立良好的推介机制。通过推项目、推新人,实现优秀文艺评论成果的凝聚,顺利完成《宜昌文学艺术大系》的编纂工作。
3、着力服务文化产业,致力于文艺品牌转化成文化产业势能。
文艺理论工作要千方百计地促进文艺精品工程市场化运作。要在文艺精品工程项目化、市场化、品牌化方面总结新经验,提供新信息,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与此同时,在文艺精品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链接、无形资产打包、文艺精品创作与文化产品开发、政府扶持、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以及促进精神产品生产、制作、销售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专题进行深入广泛的同步研究,促使我市文艺品牌转化渠道早日形成。
4、着务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致力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与中国评论家协会、省评论家协会的联系,争取得到上级业务领导部门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加强与各县市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联系,建立、培育一支稳定的文艺评论员队伍,壮大协会组织;加强与其他地市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交流,学习他人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积极开展我市文艺作品评论评介工作,组织撰写和发表一批导向正确、说理透彻的文艺评论文章,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大对重大文艺活动、精品创作项目的评论、研究、包装、策划和推介力度,努力提高宜昌精品力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文/图: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