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文艺》2021年第2期
卷首语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一艘小小红船出发,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丰碑高耸。为了讴歌全面建成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刊发出征稿令,向全市人民征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作品,并邀请辖区知名作家到乡村采访,用脚步去追随逐梦者的足迹,用文字去纪录奋斗者的故事,用豪情来讴歌着伟大的新时代。10余篇采访稿或有史有实有力量;或细致入微洞悉心灵;或独辟路径温暖感人;或清新雅致不同凡响……以人物为经,村落为纬,和奏出美丽的乡村画卷。同时还择优从征集的文艺作品选编一批优秀作品,精心打造出“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珍藏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00年沧桑岁月,100年苦难辉煌。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无畏的勇气展现“岗民”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以赤子之心跟党走,以奉献之心雕琢出自己熠熠生辉的至善人生!
—— 佟言无忌
2021年第2期目录
本期佳作荐读——
开舞龙腾瑞 祈运狮入林
——“宜昌狮王”、市非遗传承人杨开林采访记
文/ 冯汉斌
到伍家岗区采访,撷拾而珍藏于心的,多半是文化。你看那天然塔,玉柱耸于江干,文峰凌飞汉表,巍巍然与荆门山相对,又与长江大桥相映成趣;你看那宜昌博物馆和宜昌规划馆,一个是历史遗珍,一个是未来憧憬,一个回眸,一个瞻望,它们挨在一起,朝夕晤对,似乎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又似乎昭告一切未来皆源自现在;还有那美孚油罐,承载的何止是百年开埠史,它还是一段需要铭记的屈辱志;还有那城区新地标宜昌东站,人流辐辏,南来北往,细细算来,慢慢回想,它竟是百年前川汉铁路的的民族梦想,在百年后变成了现实,从此,蜀道三千,晨发午至。
是的,如果说,是经济、是大城东扩,让伍家岗区成为宜昌经济主战场的话,那么正是也只有文化,赋予伍家岗区夺人心魄的灵气和馥郁秀美的颜值,它可能是天然塔塔顶上的一轮弯弯的月亮,也可能是临江溪畔一户老渔民家传出的又嘹亮又深沉的号子。而今年初夏,我到“龙狮之乡”伍家采访,一阵阵热闹非凡的锣鼓声后,打动我的,却是那威武刚劲的龙吟狮吼和龙腾狮跃。一时之间,我的周身都弥漫着“劲舞狂狮乾坤动,祈福祥瑞天地兴”的巨大气场,缠绕着“狮拜一年行好运,财开八方进家门”的民间气息。这就是声名远播的伍家岗区龙狮文化。
开舞龙腾瑞,祈运狮入林。给伍家龙狮文化赋能、铸魂的,是一位今年44岁的男人,他叫杨开林。甫一见面,他给人初始印象的,一是瘦,猛看上去,有点像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嶙峋而瘦硬。二是壮,瘦,让他的身体整个儿收紧,像拉满了弓,却始终等待射出,而壮,是这张拉弓的手,连同腿,像要随时跃起的感觉,表现出骨头深处的壮美。三是忙,到他的伍家龙狮传承基地采访,最大的感受是眼花瞭乱,除了传承基地的牌子,这里还是伍家岗区龙狮运动协会、开林龙狮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宜昌鸿发龙狮鼓乐庆典有限公司,宜昌艺林堂龙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所在地,还有童学馆、培训馆等等,这些组织机构,须臾离不开杨开林,其忙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忙还有一个特点:人家越闲的时候,他越忙;人家放假的时候,他越忙;人家喜庆连天的时候,他越忙。甚至,他比艺林堂的狮子还忙,人家艺林堂的狮子能做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但杨开林不行,他得不停地动起来,日常的柒柒捌捌,他都得张罗,谁叫他是“宜昌狮王”呢。
伍家厚重的龙狮文化,因杨开林而发扬光大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甚至更早的年代。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了中国绵延千载的习俗。当然,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更有吉祥、尊贵、勇猛的正能量意义。至于狮子,它因为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在中国民间影响至巨,一时变作神话,一时勾连历史,为舞狮民俗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其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以舞狮助兴,祈求吉祥。
而探讨伍家岗区龙狮文化起源,至少从清朝就已流行开来,至解放后迅速发展。伍家岗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唐鑫告诉我们,舞龙文化早年在临江溪一带流传,舞龙一般由十多人组成,配以鼓、钹、锣、唢呐等伴奏乐器,一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人舞动龙体紧随其后。几条龙灯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势。“现在伍家乡的竞技舞龙队由10人组成,前有‘子母灯’在前面引路,行进中有‘龙尾鼓乐’伴奏,不仅将走圆、 寻珠、跳龙门等传统动作舞了出来,还增添了不少竞技动作。我们伍家岗区,最长的龙灯可以达到五十五节。”唐鑫说,至于舞狮,最早在张家坪、杨家老屋一带流行。由两人合作伴一头大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引诱狮子起舞。舞狮人表演重于扑、跌、翻滚、跳、跃及搔痒等动作,逼真地表现狮子雄健勇猛、神态活现的特点。舞动时,配以大鼓、锣、钹的伴奏,动作合拍,惟妙惟肖。舞龙舞狮,既体现了团结、协作、向上的伍家精神,也给人以美好振奋的视觉享受。
在伍家岗区,龙狮文化最厚的无疑是伍家乡,而渊源最深的是共升村和共和村。共升村的杨文炳、刘传斌,共和村杨家老屋的杨文斌、杨文松、杨文楼,他们是伍家乡较早学习舞狮的民间艺人,通过代代相传,伍家龙狮文化薪尽火传,成为伍家民间文化的重要担当。而伍家乡龙狮训练基地负责人杨开林,正是杨文炳的孙子。杨开林在传承祖父舞狮技艺上不断钻研创新,不断挑战高难度,细心揣摩狮子的性情和神态,将舞狮表演得活灵活现,进一步提升了舞狮表演技艺和观赏性,他自编自演的很多节目,如《凳狮登高》《高杆采青》《梅花桩狮》等,成为伍家乡龙狮训练基地基地的看家节目。
“宜昌狮王”的人生,因舞狮而持续精彩
著名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追溯杨开林的人生,1999年是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杨开林22岁,父母都是农民的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总不能种一辈子蔬菜呀。思前想后,本来有点祖传舞狮基因的杨开林,开始跟随同村舞狮世家刘传斌学艺。因为身手矫健,表演有活力,龙狮技艺很快上手,他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舞龙舞狮,靠的是一股精气神儿,要淋漓尽致地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出来,表演时配以鼓、锣、钹的节奏,那股闹腾劲儿,特别受百姓喜欢,也特别接地气。杨开林铁下了心,这辈子就做好这件事,当年,他在伍家乡文化站的扶持下,开始招募队员,组建舞龙舞狮表演队,并自任舞狮队队长,“舞狮运动是一件胆大心细的活儿,一个好的舞狮选手,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项运动,要有一股一往无前的钻劲。其次才是身体条件,协调性要好,思维灵活,富有表现力。”杨开林说,当时的队员主要是从各个村里招募来,大家共同学习与训练。记得组建团队后的第一场表演是1999年9月,时代广场的开业表演,演出非常成功。2003年,杨开林担纲的龙狮队参加了宜昌市首届民间民俗大赛,现场表演中,龙狮队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动作,有惊无险,观赏性极强,获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他和他的龙狮队在大赛中一舞倾城,获得了“宜昌第一龙、第一狮”称号。
渐入佳境的杨开林,开始将龙狮运动当作事业来做了,甚至还腾出了自己的住房作为训练场,利用晚上或农闲的时间,请各路老师给大家上课,“舞狮,动作和节奏很重要,要动如猛虎擒羊,静如老僧入定,快如万马奔腾,慢如潺潺流水。达到这种效果,不但要掌握技艺,还要传递情感。要有一股志在必得和非我莫属的锐气,才能圆满完成一连串的动作。”杨开林说,为了让自己的龙狮技艺更上一层楼,杨开林先后在2005年和2009年参加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教练员培训以及湖北省农民舞龙教练员培训。2017年,杨开林又参加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举办的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国家龙狮运动教练员证。
舞狮比较高难度的动作,就是跳桩。杨开林的龙狮基地一直练的是南狮梅花桩。南狮梅花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掌控技术难度比较大、危险系数高,很多地方已经流失不传。它要求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扮演成狮子的模样, 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的配合,通过在1.5米至2.7米高的各种梅花桩上做出搔痒、抖毛、酣睡、翻滚、倒立等姿态和动作,表现狮子勇猛彪悍、顽皮活泼习性的表演形式。“这种桩要很掌握不容易,还要克服心理障碍,一般要有三年的功底才能正式上桩。”杨开林称,而且在梅花桩上腾空跳跃,非??佳槎佑衙堑呐浜夏鹾徒挪降木嫉轿?,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受伤。为了把各种风险降到最低,他给舞狮学员们都买了保险。
5月28日,城区一家商业综合体开业。当天,杨开林的龙狮队应邀为盛典助威,在表演现场,一只威风八面的“狮子”和着锣鼓跳跃翻转、扭身甩尾,随着急促的锣鼓声,这只威武的“狮子”一跃跳上2米多高的梅花桩,时而搔痒、梳毛,时而伸腰、掏耳朵。这时,低沉的鼓声如同雨点一般,忽然咔嚓一声,鼓声如雷,狮子站了起来,蹦上了更高的梅花桩,同时还来了个360度狮身大旋转,观众掌声不绝。
身为非遗传人,杨开林想培养出更多的舞龙舞狮高手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经过艰辛的努力,杨开林在舞龙舞狮技艺传承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他的龙狮队也从几个人的小打小闹,发展到近百人的团队。他被命名为宜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今年年初,杨开林再获表彰,成为宜昌市劳动模范。此前,2008年11月,伍家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狮)”称号,杨开林居功至伟。
近年来,杨开林将重心放到龙狮的传承上,只要有人想学,他都很热心,免费上门指导,还联系多所幼儿园、小学和三峡大学,将龙狮技艺送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传统文化。“龙狮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杨开林说,他的儿子杨天钰今年15岁,为了将这门技艺光大,他8岁开始就跟着爸爸杨开林学习龙狮艺术,如今玩得也有模有样。
传承之外,还要创新。目前,杨开林拥有南狮、北狮、竞技龙灯、传统龙灯、喜庆大鼓、花轿、民间吹打、欢乐秧歌、欢乐腰鼓、采莲船和蚌壳精等队伍,他还大胆突破,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加入声、光、电等技术,发展出灯光狮、电光狮、夜光狮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龙狮艺术是传统,但也要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杨开林说,在伍家乡文化站的支持下,他们还组建了开林龙狮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拓展手工龙狮制作,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增加了收入,还传承了技艺,可谓一石三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放春满园。伍家乡文体中心负责人唐鑫称,为把龙狮文化向纵深推广,伍家乡坚持实施“五个一”,即创办一个龙狮培训基地、建设一个龙狮活动中心、每支龙狮队伍定期上一节龙狮培训课、每村至少一支龙狮队伍、每年举办一次大型龙狮活动。目前全乡16个村均有龙狮队,16个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可用于龙狮训练和开展龙狮文化活动。新建成的伍家乡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不仅是大型综合性群众活动场馆,同时也是龙狮文化传承基地。一流的场馆建设和完善的功能设置,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全乡龙狮活动迸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六一”儿童节,杨开林率领的龙狮队开到夷陵区龙泉中心小学,与师生们一起在龙狮表演中共度节日,而这,本来就是他们坚持的“龙狮文化进校园”的一部分。在伍家龙狮运动协会的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大中小学生加入传承的队伍。参加龙狮队的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8字舞龙、单侧游龙、孔雀开屏、摇船舞龙等动作和造型。少儿南狮队还培训了跑、挠、扑、跳等活灵活现的动作。目前,伍家乡已拥有4支少儿龙灯队,8支舞狮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现在有了高大上的训练场所,希望更多的人来此学习龙狮技艺!我想为伍家、为宜昌培养更多的舞龙舞狮高手。”杨开林最后郑重地说。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宜昌市作协副主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晚报副刊主编、高级编辑。)
往期回顾——
《伍家文艺》2018年第3期
《伍家文艺》2018年第1期
《伍家文艺》2017年第2期
伍家岗文联《伍家文艺》(原名《天然塔》)
2017年第1期
文/图:伍家岗区文联 佟茜杰 编辑:冯潇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